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TCP简介

TCP协议广泛应用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流控制机制,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有序性。然而,由于TCP协议在传输过程中引入了较多的控制信息,因此相比于UDP协议,TCP的传输速度较慢。

2. TCP和UDP的区别

TCPUDP
有连接无连接
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面向字节流面向数据报
全双工全双工
  • 是否连接: 可以想象成打电话,比如A给B打电话,只有建立好连接才能通信(交换数据),这种是有连接.而是用微信发消息,不需要建立连接则是无连接
  • 是否可靠传输: 这里的可靠,并不是指A给B的数据一定完全能让B收到,只能确保B是不是收到了
  • 字节流和数据报: TCP和文件IO一样基于 “流”,UDP则是以"数据报"为基本单位
  • 全双工: 一个通道,双向通信

3. TCP的报文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源端口:表示发送方的端口号。

  • 目标端口:表示接收方的端口号。

  • 4位首部长度: 用于描述TCP报头有多长,这里的单位是4个字节.如果这里是1111->15,表示报头的长度是60

注: TCP的报头长度是可变的,在下面有一个选项(可有可无),可以有一个选项,也可以有多个.

TCP报头前面20个字节是固定的,后面的选项是可变的,选项可以是0个字节,最多是40个字节

  • 保留位: 协议中预留的一些位,目前没有特定定义或使用规则。以便以后进行扩展或未来使用。

  • 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报的完整性

4. 确认应答机制

TCP是可靠的传输协议,确认应答机制是TCP保证可靠性的最核心机制!

在确认应答机制中,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包后会等待接收方发送确认消息。如果发送方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消息,它会认为数据包丢失或发生错误,并会重新发送数据包。接收方通过发送确认消息来告知发送方数据包已成功接收,或者指示需要重发某个数据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普通报文: ACK这一位为0

  • 应答报文: ACK这一位为1

特殊情况:如果客户端一次性给服务器发多条消息,那么浏览器的应答就会产生歧义

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网络上有一种特殊情况,“后发先至”,后发的请求可能先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此就会产生上述两种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可以针对请求和应答报文进行编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跟对编号就可以很明确的分出是哪个请求的应答.即使出现"后发先至"的情况也没有问题

而这个编号就对应TCP报文结构中的32位序号和32位确认序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2位序号: 针对请求数据进行编号
  • 32位确认序号: 针对应答(ACK)报文进行编号

注: TCP报头只能存一个序号,存的是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是根据报文长度来算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数据的传输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出现丢包,如果丢包,这就需要TCP的超时重传机制了

5. 超时重传

超时重传是当发送方发送数据包后,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未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消息(ACK),发送方会认为数据包可能丢失或发生错误,并会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超时重传机制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发送方发送数据包后,等待接收方的确认消息。
  2. 如果在设定的时间内,发送方未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消息,就会认为数据包丢失或发生错误。
  3. 发送方会重新发送相同的数据包。
  4. 接收方收到重复的数据包时,会丢弃重复数据包,并发送之前已接收到的最后一个正确的确认消息。
  5. 发送方在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消息后,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包。

超时时间如何确定?

一般操作系统中有一个配置项,描述超时时间的阈值.

如果第一次出现丢包,超出时间阈值后,进行重传.第二次的超时时间阈值就会比第一次更长.

如果重传几次依旧无法传输,就会重置TCP连接,如果还是连不上,就会直接释放连接

超时重传会出现两种情况:

  1. 数据报丢了
  2. ack丢了

对于这两种情况发送方都区分不了这两种情况,对于第二种情况,接收方就会收到重复的数据,但可以根据序号进行去重

6. 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是在TCP协议中建立一个可靠的连接所使用的一种机制。它由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的三次通信组成,用于确保双方都愿意建立连接,并同步各自的初始序列号。

三次握手类似于打电话

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次握手的过程本质上是四次数据的交互.只是中间两条数据可以合并到一起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次握手的步骤:

  1. 第一次握手(SYN):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一个带有SYN标志的数据包(SYN包),请求建立连接。发送方会随机选择一个初始序列号,并将它放在SYN包中的序列号字段中发送给接收方。
  2. 第二次握手(SYN+ACK):接收方收到SYN包后,会向发送方发送一个带有SYN和ACK标志的数据包(SYN+ACK包),表示接受建立连接的请求,并回复确认号(ACK)和自己的初始序列号。接收方还会随机选择一个初始序列号,并将它放在SYN+ACK包中的序列号字段中发送给发送方。
  3. 第三次握手(ACK):发送方收到SYN+ACK包后,会向接收方发送一个带有ACK标志的数据包(ACK包),确认接收方的确认号,并发送自己的确认号。接收方收到ACK包后,会确认发送方的确认号,并完成连接的建立。

为什么要建立连接以及建立连接的意义:

  1. 检查一下当前的网络情况是否畅通
  2. 三次握手也是在检查通信双方的发送能力和接收能力是正常的
  3. 三次握手过程中,也在协商一些重要的参数

两个重要的TCP状态:

  1. LISTEN:表示服务器正在监听来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服务器在LISTEN状态下,等待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
  2. ESTABLISHED:表示TCP连接已经建立,双方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在ESTABLISHED状态下,双方可以互相发送数据包。

7. 为什么两次握手不行?

1、阻⽌重复历史连接的初始化(主要原因)

  • 当旧的SYN报文先到达服务端,服务端回一个ACK+SYN报文
  • 客户端收到后可以根据自身的上下文,判断这是一个历史连接(序列号过期或超时) ,那么客户端就会发送 RST 报文给服务端,表示中止这一次连接。

两次握手在收到服务端的响应后开始发生数据,不能判断当前连接是否是历史连接。

2、同步双方的初始序列号
TCP 协议的通信双方,都必须维护一个[序列号], 序列号是可靠传输的一个关键因素

  • 接收端可以去除重复数据
  • 接收端可以按照序列号顺序接收
  • 标识发送的数据包,哪些已经被收到

两次握手只保证了一方的初始序列号能被对方成功接收,没办法保证双方的初始序列号都能被确认接收。

3、避免资源浪费

  • 两次握手会造成消息滞留情况下,服务器重复接受无用的连接请求 SYN 报文,而造成重复分配资源。
  • 只有两次握手时,如果客户端的SYN请求连接在网络中阻塞,客户端没有收到服务端的ACK报文,会重新发送SYN。
  • 由于没有第三次握手,服务器不清楚客户端是否收到了自己发送的建立连接的 ACK 确认信号,所以每收到一个 SYN 就只能先主动建立一个连接。

8. 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是在TCP协议中用于终止一个已建立的连接的机制。它是TCP连接的正常关闭流程,由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的四次通信组成。

以下是四次挥手的步骤:

  1. 第一次挥手(FIN):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一个带有FIN标志的数据包(FIN包),表示发送方已经完成数据的发送,希望关闭连接。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但仍然可以接收数据。
  2. 第二次挥手(ACK):接收方收到FIN包后,向发送方发送一个带有确认号(ACK)的数据包,表示已接收到发送方的关闭请求。接收方仍然可以发送数据。
  3. 第三次挥手(FIN):接收方向发送方发送一个带有FIN标志的数据包(FIN包),表示接收方也希望关闭连接。接收方停止发送数据,但仍然可以接收数据。
  4. 第四次挥手(ACK):发送方收到FIN包后,向接收方发送一个带有确认号(ACK)的数据包,表示已接收到接收方的关闭请求。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也不再接收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两个重要的TCP状态:

  1. CLOSE_WAIT:表示TCP连接的一方已经收到了对方的连接终止请求(FIN包),并发送了确认(ACK包)。在CLOSE_WAIT状态下,接收方等待应用层处理完数据后的连接关闭。
  2. TIME_WAIT:表示TCP连接的一方已经发送了连接终止请求(FIN包),并收到了对方的确认(ACK包)。在TIME_WAIT状态下,发送方等待一段时间后,保持连接状态清理(ACK包没有丢包),并释放资源。

9. 滑动窗口

TCP能保证可靠传输,但失去了效率.为了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就有了滑动窗口机制

滑动窗口是在数据传输中用于流量控制和可靠传输的一种机制。它允许发送方在不等待接收方确认的情况下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提高了传输效率。

在不引入滑动窗口的情况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方和接收方一应一答,可靠性确实能得到保证,但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等待ACK上了.

因此滑动窗口就是每次批量发送一波消息,然后在等一波ACK,再发一波消息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窗口大小是3000,主机A发送了3000字节的数据,主机B需要确认应答,如果第一个ack成功返回主机A,说明1~1000的数据发送成功,窗口就会向后移动,并发送下一条数据,保证窗口中的数据都是需要确认应答的,或者是没发出去的.

上述过程都是正常的情况下,但也会发送丢包或者乱序的情况

情况1:数据包到了,但是ACK丢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第二个ack丢了,不用做任何处理也没关系,对于可靠传输没有任何影响.右边ack的数字,1001表示1001之前的数据都受到了,2001表示2001之前的数据都受到了,3001表示3001之前的数据都受到了.(后者包括前者).

情况2:数据包丢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11000的数据包丢了,.在11000的数据开始丢的时候,主机A并不知道丢了数据,会继续往下发数据.

那么主机B会在收到01000的数据前的应答中返回1001,主机A在接收到重复的几次确认之后,会重新发送11000的数据.当主机B收到11000的数据后,会把应答的数据变成最新的,例如在主机A重发01000的数据前又发了30006000的数据,并且没有丢包,在收到01000的数据后,下此应答的数字就是6001.

上述的重传过程,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并没有耽误后续数据的发送,这个称为"快速重传".

10. 流量控制

对于滑动窗口的大小,也并不是随意设置的.如果超出接收方的处理速度,就可能会丢失一些数据,那就还得重传这些数据.效率还得不到提升. 因为又有了流量控制机制

流量控制是在数据通信中的一种机制,用于控制发送方的数据发送速率,以适应接收方的处理能力,避免数据的丢失或拥塞。

接收方使用接收缓冲区的剩余空间大小,来作为发送方速率(滑动窗口大小)的参考数值

例如一个水桶,发送方就是往桶里放水,接收方就是出水.进水和出水的速度,就决定了 水位的高低

接收方会在收到发送方的数据后,会在返回的ACK报文中,把当前缓冲区的剩余空间大小,反馈给发送发

对应着TCP报文结构中的16位窗口大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TCP报文结构的选项中,有一个用于调整窗口大小的扩展因子.用于跳转滑动窗口的大小,并不是说窗口的大小最大只能是16位(64KB)

11. 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是用于控制在网络中发生拥塞时的数据传输速率。当网络中的流量过大,导致网络拥塞时,TCP拥塞控制机制会自动减少发送方的数据传输速率,以避免进一步加剧网络拥塞。

流量控制只是考虑了接收方的处理速率,但数据的传输还要经过很多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因此我们也要考虑这些中间结点的速率.

拥塞控制机制主要包括四个算法: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

慢启动算法是在TCP连接建立时,发送方初始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然后逐渐增加发送方的数据传输速率,直到网络出现拥塞为止。

拥塞避免算法是在慢启动阶段结束后,发送方以线性增加的方式增加数据传输速率,以避免过快地增加网络流量。

快重传算法是当接收方收到重复的数据包时,会立即发送一个重复确认,以通知发送方有数据包丢失,从而使发送方能够更快地重传丢失的数据包。

快恢复算法是在接收到重复确认后,发送方将拥塞窗口减半,然后继续进行拥塞避免算法,以减少网络拥塞的影响。

对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本质上都是在控制窗口的大小,在实际中较小的那个作为窗口的大小

12. 延时应答

延时应答是指在TCP通信中,当一方发送数据给另一方时,接收方需要向发送方发送一个确认应答,表示已经成功接收到数据。延时应答是指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不立即发送确认应答,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发送确认应答。

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收方在收到发送方的数据后,不会立即返回应答,而是接收方先进行一部分数据的处理然后再返回应答给发送方.

延时应答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优化网络传输性能。TCP协议使用了滑动窗口机制,发送方会根据接收方发送的确认应答来确定下一次发送的数据量。如果接收方立即发送确认应答,那么发送方会立即发送下一批数据,造成网络拥塞。而延时应答可以让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累积多个数据包,然后一次性发送确认应答,有效减少了网络流量。

13. 捎带应答

捎带应答是指在TCP通信中,接收方发送确认应答时,可以同时携带自己发送的数据。也就是说,在发送确认应答的同时,可以将自己需要发送的数据一起发送出去。

在网络通信中,典型的通信模型是一发一收

在TCP中,只要把数据发送过去,就会立即由内核返回一个ack报文.响应数据则是由应用程序里进行负责传输.

由于上述两个操作是不同时机传输的,原本是不能把这两个操作合并的,但是因为"延时应答"的存在,会等一会,因此就把上述两操作合并了

捎带应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网络传输的延迟和减少网络负载。在TCP通信中,接收方发送确认应答时会占用网络资源,而且会增加延迟。通过捎带应答,接收方可以在发送确认应答的同时,将自己需要发送的数据一起发送给发送方,减少了网络传输的次数和延迟。

14. 面向字节流

面向字节流是指TCP协议在传输数据时将数据视为连续的字节流进行处理,而不是将数据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块进行传输。

在TCP通信中,发送方将待发送的数据按照字节流的方式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按照相同的字节流方式接收数据,并将数据重新组装成原始的数据块。

在面向字节流中,有一个问题,叫做"粘包问题"

粘包问题是指在TCP通信中,发送方将多个小的数据包连续发送给接收方时,接收方可能会将这些数据包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包,导致数据的粘连,造成数据解析错误。

就比如我们看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对于那些字是一句话是有很多看法的.TCP也是如此,无法确定哪些是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报

要想解决"粘包问题",有两种办法:

  1. 通过分隔符,约定某个符号作为包的结束标记
  2. 通过指定包的长度,比如在数据包的开头位置声明长度

上述方法在自定义的应用层协议,就有典型的实现:

  • xml: 分隔符就是结束标签
  • json: 分隔符就是}
  • protobuf: 通过声明长度来确定边界
  • http: 分隔符+长度

15. TCP的连接异常处理

TCP协议在连接异常处理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法:

  1. 程序崩溃
  2. 正常关机
  3. 主机突然关机
  4. 网线断开

程序崩溃就是进程异常退出,操作系统会回收进程的资源,包括释放文件的描述符表,相当于调用了socket里的close方法,进而触发FIN报文进行四次挥手

正常关机,系统会强制结束所有进程,那么就和程序崩溃的情况是一样的,进行四次挥手

主机突然关机:

  • 如果是接收方突然关机,发送方并不知道,就会继续发送数据,但发送方收不到ack报文,就会触发超时重传,如果重传几次后,依旧没有应答,就会重置连接,最后放弃连接
  • 如果是发送方突然关机,接收方就只能等着,等一阵之后,就会发送一个"心跳包",确认连接是否正常

心跳包通常是一个小的数据包,由发送方定期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收到心跳包后,会立即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给发送方,表示连接仍然活跃。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应答,就可以认为连接已经失效,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关闭连接或重新建立连接。

网线断开与主机突然关机的处理方式相同,分两种情况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