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球问题,开普勒猜想(格密码相关)
堆球问题又叫堆球理论、最密堆积、球填充,英文为The Theory Of Sphere Packings。堆球问题的本质就是填充一堆大小相同的球。要求这些球是刚球,互相之间不能重叠,寻找其最大的密度。关于该密度,简单给一个解释,假设有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的箱子,最大可以放n个体积为v的小球,那么堆球的最大密度即为:备注:很明显该处例子为三维情况,还可以是四维、五维、······(可以思考下高维下球
目录
一. 介绍
堆球问题又叫堆球理论、最密堆积、球填充,英文为The Theory Of Sphere Packings。
堆球问题的本质就是填充一堆大小相同的球。要求这些球是刚球,互相之间不能重叠,寻找其最大的密度。关于该密度,简单给一个解释,假设有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的箱子,最大可以放n个体积为v的小球,那么堆球的最大密度即为:
备注:很明显该处例子为三维情况,还可以是四维、五维、······(可以思考下高维下球变成?立方体变成?)。三维寻找最高的堆球密度又被称之为开普勒猜想。
二. 历史进展分析
1591年,Thomas Harriot 出版了一本关于各种堆叠问题的研究,并曾最早发展出原子论;
1611年,Johannes Kepler(开普勒)在一篇讲雪花的拉丁语论文中发散出三维下堆球问题的密度上限,但并未给出证明,这便是开普勒猜想。
1831年,高斯证明若球在规则格中进行排列(类似现如今格密码的格点),则开普勒猜想是正确的。这也表明任何反证法都需要寻找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实际上,当装球的空间不够大时,确实存在某些不规则排列法密度高于开普勒猜想;
1900年,开普勒猜想被列为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中的第18个;
1953年,László Fejes Tóth证明任何排列法密度的问题,都可变为有限量的计算过程。这表明至少在原则上,通过穷举法可证明堆球理论的上界;
1958年,英国数学家找到三维空间里任何可能得装球方法上界为78%。我们的目标是将该上界不断缩小,尽量逼近理论上界74%。
1992年,黑尔斯认为可通过一个有着150个变量的方程式的最小值,来找出任何可能装球排法的最大密度。若要寻找每种情况的下界,则需要解超过十万个线性规划问题。
1993年,向武义宣传自己借由几何的方法证明了开普勒猜想,但该证明其实不完善(其实就是不太正确);
1998年,黑尔斯利用3GB的电脑文案证明,以及250页的注解,宣布证明了开普勒猜想。《数学年报》相关裁判员嘉伯‧费耶斯‧托特利用三年时间,确定该证明99%的可能性正确,因为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电脑计算的正确性;
2015年,黑尔斯和21位作者共同发表了“开普勒猜想的形式化证明”。该论文借助HOL等自动证明检验软件来确认其正确性的证明,来移出所有剩余的、和证明有效性相关的不确定成分。
2022年,Viazovska因为8维空间和24维空间的堆球工作荣获Fields奖。
三.2维下的堆球问题
杜厄定理是在1890年提出的,该定理表明正六边形排列法(每个球旁边都围着六颗球的排列法)是平面上密度最高的堆球法。
设圆的半径为r,则正六边形的边长为2r,不难运算该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该正六边型内包含3个完整的球(把残缺的球进行拼接),所以总球的面积为:
所以,密度为:
黑尔斯在1999年也曾证明出一个相关的六角蜂巢猜想(若要将二维平面分割成彼此大小相同的区块,则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之分成由正六边形组成的区块。
四. 3维下的堆球问题
开普勒猜想指出,在三维空间中,堆球的最大密度为:
五. 8维与24维下的堆球问题
由英国数学家John Leech在1960年确定,并把该结构称为利奇晶格。2016年,乌克兰数学家Maryna Sergiivna Viazovska将该结果推广到球体填充问题,得出最高密度,8维约3.6%,24维约0.005%。
总结
维度越多,球体填充密度会越来越低,最后无限趋向于0 。
堆球理论历经牛顿、高斯、希尔布特、闵可夫斯基、黑尔斯和Viazovska的研究与推动,堆球理论已经发展成为数论、代数、几何和组合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还可以被应用于格密码,尤其是由Shor, Ajtai, Pipher等人进行的抗量子攻击密码体系研究。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