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查——电路设计
小白开始做电路设计的一些小记录,如有错误望指正,持续更……
小白开始做电路设计的一些小记录,如有错误望指正,持续更……
1、磁珠
磁珠与电感功能相似,但结构不一,电感是在铁氧体材料外面绕线,磁珠是在线材料外面包裹铁氧体;原理也不一样,电感把高频信号反射回去,而磁珠是把高频信号吸收成热量。
(1)在VCC与VDD之间串接磁珠达到数字电源与模拟电源隔离的效果,数字地和模拟地串接磁珠也可以达到数字地与模拟地隔离的效果。
例子1: 通过磁珠FB1与磁珠FB2将模拟电源VCC与数字电源VDD分隔开来。
2、电容滤波
在芯片或放大器的电源部分可以使用电容进行滤波,减少瞬间尖峰电压对芯片或放大器的伤害。这时候的电容可以称为滤波电容或旁路电容。
电感值与频率成正比,而电容值与频率成反比。电容值大的电容可以用于滤除低频信号,电容值小的电容可以用于滤除高频信号。
(1)若要获得更大的滤波频段,则可以将一大一小两个电容并联起来,常见的组合有10uF+0.1uF、4.7uF+0.01uF、10uF+0.01uF。
(2)滤波电容的布局布线也有很大的讲究
(参考自杨建国老师的《你好,放大器》)
1)流经原则:电容应该放置在电源进线的途中,电源先经过电容组,再进入电源管脚。常见的错误是,电容被放置在电源走线的分叉上。
2)顺序原则:电源走线应先经过C1大电容,再经过C2小电容。
3)就近原则:C2小电容应该无限靠近芯片电源脚根部,而 CI 也尽量靠近C2。也有将一个 CI 设计到电源入端,而将多个C2设计到各自的电源根部。图4-5是一个放大器电源电容配置的布线图,左边图是标准的值得借鉴的,右边的很差劲。
4)共地原则:一个电容组的两个电容,其接地点必须是一个相同的地平面区域,而不要使用靠过孔相连的两个地区域。
5)电源走线应该足够的粗,不要因为个别地方很窄,就整体将电源线变细。6)不要节省电容,不要让其它电路干涉电源旁路电容的布局。
7)注意电解电容的极性和耐压问题。钽电容耐压不够,很容易烧毁。
8)根据噪声分布不同,可能要考虑更换电容值。但大电容在1μ F ~10μ F 内,小电容在0.01μ F ~0.1uF内,是最为常见的搭配。
3、通信电平转换电路
在通信电路中,若互相通信的两个模块的电平不一致,则需要在通信的时候进行电平转换,不然可能会烧毁芯片。
对于 单工 的通信方式,比如说UART通信,则可以采用二极管或三极管来实现模块之间的电平转换。
当TXD1发送高电平时,即TXD1为5V,二极管截止,RXD2被拉到3.3V,为高电平;当TXD1发送低电平时,即TXD1为0V,二极管导通,RXD2与TXD1连通,为低电平。
当TXD2发送高电平时,即TXD2为3.3V,二极管截止,RXD2被拉到5V,为高电平;当TXD2发送低电平时,即TXD2为0V,二极管导通,RXD1与TXD2连通,为低电平。
而对于 双工 (包括全双工和半双工)的通信方式,比如SPI和IIC,可以用MOS管来实现电平的转换,下面以IIC为例子进行分析。
SDA与SCL类似,
当SDA1发送高电平时,SDA1为5V,MOS管截止,SDA2上拉到3.3V,为高电平;当SDA1发送低电平时,MOS管导通,SDA1与SDA2导通,为低电平。
反过来,当SDA2发送高电平时,SDA2为3.3V,MOS管截止(这里注意MOS管的漏极和源极是可以互换的,两者在工艺上本就一样),SDA1上拉到5V,为高电平;当SDA2发送低电平时,MOS管导通,SDA2与SDA1导通,为低电平。
上拉电阻一般在1k~10k,典型的值为4.7k、10k等。
二极管可以使用简单的开关二极管比如1N4148。MOS管可以使用SI2301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述哪种通信方式,在通信时都需要将他们的GND互相连接实现共地,不然会造成通信异常或失败。
部分内容参考自《这几个通讯电平转换电路你用过哪个?》
4、输入输出端加50欧姆电阻
在输入端加入50Ω的电阻,实现与电源的阻抗匹配;
在输出端加入50Ω的电阻,实现与测试仪器或者负载等的阻抗匹配。
—————————————————
一些小细节:
1、各种电源与各种地
(1)在数字电路中,VCC是供电电压,VDD是设备的电压
(2)在模拟数字混合电路中,VCC为模拟电源,VDD为数字电源,GND为模拟地,VSS为数字地,VEE是负电源。
2、串并联电容值与电阻值
(1)电阻
串联:
R
=
R
1
+
R
2
+
R
3
R=R_{1} +R_{2} +R_{3}
R=R1+R2+R3
并联:
1
R
=
1
R
1
+
1
R
2
+
1
R
3
\frac{1}{R} =\frac{1}{R_{1}} +\frac{1}{R_{2}} +\frac{1}{R_{3}}
R1=R11+R21+R31
(2)电容
串联:
1
C
=
1
C
1
+
1
C
2
+
1
C
3
\frac{1}{C} =\frac{1}{C_{1}} +\frac{1}{C_{2}} +\frac{1}{C_{3}}
C1=C11+C21+C31
并联:
C
=
C
1
+
C
2
+
C
3
C=C_{1} +C_{2} +C_{3}
C=C1+C2+C3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