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网络安全及AI的双重爱好者,笔者也一直在关注大模型在安全领域的相关应用,从目前市面上看到的产品来说,相关的结合还在一个较为早期的阶段,很多产品能力也是为了大模型而大模型,并未真正发挥其价值。

       在去年上一篇相关文章《大模型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七大应用》发布以后,经过接近一年的学习和更新,笔者对大模型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这里,笔者再次结合一些市场应用及个人见解,从技术实现、带来价值以及相比传统方法的优势三个角度,抛砖一下,希望能跟大家有更好的碰撞。也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定有一些好的场景能被应用并落地。

1. 智能威胁分析

技术实现路径:

  1. 数据收集: 汇总威胁情报、日志、网络流量等多源数据

  2. 文本预处理: 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清洗和标准化

  3. 大模型微调: 使用安全领域数据对预训练大模型进行微调

  4. 提示工程: 设计有效的提示(prompts)来引导模型分析威胁

  5. 结果解析: 解析模型输出,提取关键信息和洞察

带来的好处:

  • 自动化复杂的威胁分析过程,提高分析效率

  • 发现潜在的威胁关联,构建完整的攻击链

  • 生成人类可读的威胁报告,辅助决策

相比传统方法和普通AI的优势:

  • 能够理解和处理非结构化的安全数据,如日志和威胁描述

  • 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可以发现隐蔽的攻击模式

  • 可以持续学习新的威胁知识,保持与最新攻击技术同步

2. 智能安全运营助手

技术实现路径:

  1. 知识库构建: 整合安全最佳实践、内部策略等形成知识库

  2. 对话系统设计: 开发基于大模型的对话接口

  3. 上下文管理: 实现多轮对话,保持对话上下文

  4. 工具集成: 将大模型与现有安全工具(如SIEM, SOAR)集成

  5. 持续学习: 基于用户反馈不断优化模型响应

带来的好处:

  • 为安全分析师提供7*24小时的智能辅助

  • 加速问题诊断和解决过程

  • 提供一致的安全建议,减少人为错误

相比传统方法和普通AI的优势:

  • 能够理解复杂的自然语言查询,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 具备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可以处理多样化的安全问题

  • 可以生成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预定义的响应

3. 高级恶意软件分析

技术实现路径:

  1. 样本预处理: 提取恶意软件的静态和动态特征

  2. 特征转换: 将提取的特征转换为自然语言描述

  3. 大模型分析: 使用微调后的大模型分析恶意软件行为

  4. 变种检测: 利用大模型的泛化能力识别恶意软件变种

  5. 报告生成: 自动生成详细的恶意软件分析报告

带来的好处:

  • 快速分析复杂的恶意软件,缩短响应时间

  • 检测高级和未知的恶意软件变种

  • 生成全面且易懂的分析报告,便于团队协作

相比传统方法和普通AI的优势:

  • 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代码结构和行为模式

  • 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可以推测恶意软件的目的和影响

  • 可以通过少量样本快速适应新型恶意软件,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4. 智能安全策略管理

技术实现路径:

  1. 策略文档解析: 使用NLP技术解析现有安全策略文档

  2. 合规要求分析: 利用大模型理解最新的合规要求

  3. 差距分析: 比较现有策略与最佳实践和合规要求的差距

  4. 策略生成: 使用大模型生成或更新安全策略

  5. 人机协作: 安全专家审核和调整生成的策略

带来的好处:

  • 自动化安全策略的制定和更新过程

  • 确保策略与最新的合规要求和威胁形势保持一致

  • 生成清晰、易懂的策略文档,便于执行和培训

相比传统方法和普通AI的优势:

  • 能够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法规文本和技术文档

  • 具有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可以生成符合组织特定需求的策略

  • 可以快速适应新的安全标准和最佳实践,保持策略的先进性

5. 高级社会工程攻击检测

技术实现路径:

  1. 数据收集: 整合邮件、社交媒体、通讯记录等多源数据

  2. 语义分析: 使用大模型分析通信内容的语义和意图

  3. 上下文理解: 考虑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背景信息

  4. 异常检测: 识别与正常通信模式不符的可疑行为

  5. 风险评估: 综合评估潜在社会工程攻击的风险等级

带来的好处:

  • 有效检测复杂和定制化的社会工程攻击

  • 减少误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 提供详细的攻击分析,辅助制定防御策略

相比传统方法和普通AI的优势:

  • 能够理解复杂的语言模式和隐含意图,检测高级钓鱼攻击

  • 具有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可以考虑组织特定的通信模式

  • 可以快速适应新型社会工程技术,保持检测能力的先进性

6. 智能漏洞管理

技术实现路径:

  1. 漏洞信息收集: 整合CVE数据库、安全公告等多源信息

  2. 上下文分析: 使用大模型理解漏洞的技术细节和影响范围

  3. 资产映射: 将漏洞信息与组织的IT资产清单关联

  4. 风险评估: 基于漏洞特性和资产重要性进行智能风险评分

  5. 修复建议生成: 利用大模型生成定制化的修复方案和优先级建议

带来的好处:

  • 更准确的漏洞风险评估,避免资源浪费

  • 生成针对组织特定环境的修复建议,提高修复效率

  • 自动化漏洞分类和优先级排序,减轻安全团队负担

相比传统方法的优势:

  • 能够理解复杂的漏洞描述和技术细节,提供更精准的分析

  • 可以考虑组织的具体情况,生成更实用的修复建议

  • 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可以预测潜在的漏洞链和复合攻击场景

7. 高级威胁狩猎

技术实现路径:

  1. 数据整合: 汇总日志、网络流量、终端行为等多维数据

  2. 行为建模: 使用大模型理解正常的系统和用户行为模式

  3. 异常检测: 识别偏离正常模式的可疑活动

  4. 威胁推理: 利用大模型的推理能力,构建可能的攻击场景

  5. 证据链生成: 自动收集和关联支持威胁假设的证据

带来的好处:

  • 主动发现隐蔽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

  • 减少误报,提高威胁狩猎的效率

  • 为安全分析师提供清晰的调查线索和证据链

相比传统方法的优势:

  • 能够理解复杂的攻击技术和战术,发现隐蔽的威胁指标

  • 具有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可以考虑组织特定的业务逻辑

  • 可以不断学习新的攻击模式,保持威胁检测能力的先进性

8. 智能安全配置管理

技术实现路径:

  1. 配置扫描: 收集网络设备、服务器、应用等的配置信息

  2. 基线比对: 使用大模型分析配置与安全基线的差异

  3. 风险评估: 评估配置偏差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4. 优化建议: 生成配置优化建议,包括具体的命令或步骤

  5. 变更影响分析: 预测配置变更可能带来的安全影响

带来的好处:

  • 持续确保系统配置符合安全最佳实践

  • 减少人为配置错误导致的安全风险

  • 提供可执行的配置优化建议,简化管理过程

相比传统方法的优势:

  • 能够理解复杂的配置语法和上下文,提供更精准的分析

  • 可以考虑组织的特定需求,生成定制化的配置建议

  • 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可以预测配置变更的潜在安全影响

9. 高级欺诈检测与防护

技术实现路径:

  1. 多模态数据融合: 整合交易数据、用户行为、设备信息等

  2. 上下文理解: 使用大模型分析交易场景和用户意图

  3. 模式识别: 检测复杂的欺诈模式和新兴欺诈技术

  4. 风险评分: 实时计算交易或行为的欺诈风险分数

  5. 说明生成: 为高风险事件生成详细的风险说明和建议

带来的好处:

  • 提高欺诈检测的准确性,减少误报和漏报

  • 快速适应新型欺诈手法,提升防护能力

  • 为风控人员提供清晰的风险解释,辅助决策

相比传统方法的优势:

  • 能够理解复杂的交易场景和用户行为模式

  • 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可以发现隐蔽的欺诈关联

  • 可以生成人类可理解的风险说明,增强可解释性

10. 个性化安全意识培训

技术实现路径:

  1. 用户画像构建: 基于角色、行为历史等创建员工安全画像

  2. 内容生成: 使用大模型生成针对性的培训材料和模拟场景

  3. 互动问答: 实现基于大模型的安全问答系统

  4. 学习效果评估: 分析员工响应和行为变化,评估培训效果

  5. 培训策略优化: 持续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效果

带来的好处:

  • 提供个性化的安全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 通过情景模拟增强员工的实际应对能力

  • 持续评估和改进培训效果,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

相比传统方法的优势:

  • 能够生成针对不同角色和安全成熟度的定制化培训内容

  • 提供更自然、更互动的学习体验,提高员工参与度

  • 可以快速适应新的安全威胁,更新培训内容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