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面试题整理 共48题
进程(Process)是计算机中的一个程序在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简单来说,进程就是一个正在执行的程序实例。独立性: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动态性:进程是一个动态的实体,从创建到终止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并发性: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运行,互不干扰。异步性:进程的执行是断续的,可以被中断和恢复¹²。举个例子,当你打开一个浏览器时,浏览器就是一个
文章目录
- 1. 谈一谈你对操作系统的理解?
- 2. 简单说下你对并发和并行的理解?
- 3. 同步和异步有什么区别?
- 4. 阻塞和非阻塞有什么区别?
- 5. 什么是进程?
- 6. 什么是线程?
- 7. 进程与线程有什么区别?
- 8. 为什么有了进程,还要有线程呢?
- 9. 进程有哪些常见状态?
- 10. 进程间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 11. 线程间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 12. 进程的地址空间里面有什么?
- 13. 线程切换要保存哪些上下文?
- 14. 什么是协程?和线程有什么区别?
- 15. 什么是僵尸进程?
- 16. 如何僵尸进程太多,会出现什么问题?
- 17. 那可以如何处理过多的僵尸进程?
- 18. 一个进程可以创建多少线程?
- 19. 进程的调度算法有哪些?
- 20. 进程终止的方式
- 21. 谈一谈你对锁的理解?
- 22. 乐观锁和悲观锁有什么区别?
- 23. 操作系统是如何实现原子操作的?
- 24. 什么是死锁?
- 25. 解决死锁的基本方法?
- 26. 怎么避免死锁?
- 27. 怎么解除死锁?
- 28. 什么是物理地址?
- 29. 什么是逻辑地址?
- 30. 什么是虚拟内存?
- 31. 为什么需要虚拟内存?
- 32. 什么是栈空间?
- 33. 什么是堆空间?
- 34. 栈空间和空间堆有什么区别?各自优缺点呢?
- 35. 分页与分段有什么区别?
- 36. 页面置换算法有哪些?
- 37. 什么是动态链接库?
- 38. 动态链接和静态链接有什么区别?
- 39. 谈一谈你对中断的理解?
- 40. 中断和异常有什么区别?
- 41. 一个程序从开始运行到结束的完整过程,简要陈述一下?
- 42. 什么是用户态和内核态?
- 43. 为什么要区分用户态和内核态呢?
- 44. 什么是内存泄漏?
- 45. 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有什么区别?
- 46. 内存交换中,被换出的进程保存在哪里?
- 47. 原子操作的是如何实现的
- 48. 什么是抖动?
1. 谈一谈你对操作系统的理解?
操作系统其实就是计算机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和协调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让我们能够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简单来说,操作系统就像是一个桥梁,一边连接着硬件设备,另一边连接着应用程序和用户。操作系统有几个主要功能:
- 处理器管理:决定哪个程序什么时候使用CPU。
- 内存管理:合理分配和管理内存,让多个程序可以同时运行而不互相干扰。
- 设备管理:管理各种外部设备,比如打印机、硬盘等,让它们能够顺利工作。
- 文件管理:帮助我们存储和管理文件,确保数据安全和有序。
- 用户接口:提供图形界面或命令行界面,让用户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互动。
举个例子,当你点击鼠标打开一个文件时,操作系统会负责找到文件的位置,并将其内容显示在屏幕上。所有这些幕后工作都是操作系统在默默完成的。
2. 简单说下你对并发和并行的理解?
并发(Concurrency)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多个任务交替执行。虽然在微观上每个时刻只有一个任务在运行,但由于任务切换速度非常快,宏观上看起来像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就像一个人同时吃三个馒头,每次咬一口,快速轮换。
并行(Parallelism)则是指在同一时刻,多个任务真正同时进行。这通常需要多核处理器或多个处理器来实现。就像三个人同时吃三个馒头,每个人各吃一个。
3. 同步和异步有什么区别?
同步(Synchronous)是指在发出一个请求后,必须等待这个请求完成并返回结果,才能继续执行后续操作。就像排队买票,每个人都要等前面的人买完票,自己才能买。
异步(Asynchronous)则是指在发出请求后,不需要等待结果返回,可以继续执行其他操作。当结果返回时,会通过回调函数、事件等方式通知你。就像点外卖,你可以继续做其他事情,等外卖送到时再去取。
4. 阻塞和非阻塞有什么区别?
阻塞和非阻塞主要是指程序在等待某个操作完成时的状态:
阻塞(Blocking)是指在等待操作完成之前,当前线程会被挂起,无法执行其他任务。比如,当你调用一个阻塞的I/O操作时,如果数据没有准备好,程序会一直等待,直到数据准备好为止。
非阻塞(Non-blocking)则是指在等待操作完成时,当前线程不会被挂起,而是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如果数据没有准备好,非阻塞调用会立即返回一个状态,告诉你数据还没准备好,你可以稍后再试。
举个例子:
- 阻塞:你打电话给朋友,如果朋友没接电话,你会一直等,直到朋友接电话为止。
- 非阻塞:你打电话给朋友,如果朋友没接电话,你会挂断电话,去做其他事情,稍后再试。
5. 什么是进程?
进程(Process)是计算机中的一个程序在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简单来说,进程就是一个正在执行的程序实例。进程有几个关键特点:
- 独立性: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
- 动态性:进程是一个动态的实体,从创建到终止都有一个生命周期。
- 并发性: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运行,互不干扰。
- 异步性:进程的执行是断续的,可以被中断和恢复¹²。
举个例子,当你打开一个浏览器时,浏览器就是一个进程。它会占用一定的内存和CPU资源,并且可以与其他进程(比如音乐播放器、文档编辑器)同时运行。
6. 什么是线程?
线程就像是一个程序中的“小工人”。当你运行一个程序时,至少会有一个线程在工作,这个线程负责执行程序中的任务。一个程序可以有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可以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就像工厂里的多个工人同时完成不同的工作。比如,你在电脑上同时听音乐和打字,这两个任务可以由不同的线程来处理,这样就不会互相干扰。线程的好处是可以让程序运行得更高效,充分利用电脑的资源。
线程的主要特征包括:
- 并发执行:多个线程可以在不同的处理器或核心上同时执行,从而实现并发性。
- 共享内存:线程之间共享同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可以互相访问和修改共享数据。
- 轻量级:相对于进程来说,线程的创建、销毁和切换开销较小,执行效率更高。
- 协作与通信:线程之间可以通过共享内存进行通信和协作,也可以使用同步机制控制线程的执行顺序。
线程在实现并发编程时非常有用,可以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多个线程并行执行,提高程序的性能和响应性。同时,线程间的通信和协作也更加灵活方便。但在多线程编程中需要注意线程同步和资源竞争的问题,以确保线程的正确执行和数据的一致性。
7. 进程与线程有什么区别?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进程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而线程则是这个应用程序中的多个任务。
进程:
- 独立性: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存空间和系统资源。
- 资源分配:进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 开销较大:进程之间的切换需要较大的开销,因为它们不共享内存。
- 独立运行:一个进程崩溃后,不会影响其他进程。
线程:
- 共享资源:同一进程中的线程共享该进程的内存和资源。
- 轻量级:线程是处理器任务调度和执行的基本单位,切换开销较小。
- 依赖进程:线程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进程。
- 影响范围:一个线程崩溃可能会导致整个进程崩溃。
简单来说,进程是一个更大的单位,包含了多个线程,而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执行单元。进程之间相互独立,而线程之间共享资源。
8. 为什么有了进程,还要有线程呢?
虽然进程已经可以让程序独立运行,但线程的引入主要是为了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原因如下:
-
并发执行:线程允许一个进程中的多个任务同时执行。例如,一个浏览器可以同时加载网页、播放视频和响应用户输入,这些任务可以由不同的线程来处理。
-
资源共享:同一进程中的线程共享内存和资源,这使得线程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高效。相比之下,进程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通过更复杂的机制(如进程间通信),效率较低。
-
响应速度:线程的创建和切换比进程更快。这意味着在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中(如实时游戏、图像处理),使用线程可以显著提高性能。
-
资源利用:线程可以更好地利用多核处理器的优势。在多核系统中,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在不同的核心上运行,从而提高程序的整体执行效率。
总的来说,线程的引入是为了在一个进程内实现更高效的任务管理和资源利用,从而提升程序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9. 进程有哪些常见状态?
进程的常见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运行态(Running):进程正在使用CPU执行任务。
- 就绪态(Ready):进程已经具备运行条件,但由于没有空闲的CPU,暂时不能运行。
- 阻塞态(Blocked):进程正在等待某个事件(如I/O操作完成),暂时不能运行。
- 新建态(New):进程正在被创建,还没有进入就绪队列。
- 终止态(Terminated):进程已经完成执行或被强制终止,等待系统清理资源。
这些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比如:
- 从就绪态到运行态:当CPU空闲时,调度器会选择一个就绪态的进程来运行。
- 从运行态到阻塞态:当进程需要等待某个事件时,会进入阻塞态。
- 从阻塞态到就绪态:当等待的事件发生后,进程会重新进入就绪态。
10. 进程间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进程间通信(IPC)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以下是几种常见的IPC方式及其优缺点:
-
管道(Pipe):
- 无名管道:只能在父子进程间单向传输数据。
- 优点:简单方便。
- 缺点:只能单向传输,且只能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使用¹。
- 有名管道:可以在无亲缘关系的进程间单向传输数据。
- 优点:可以在任意关系的进程间使用。
- 缺点:使用不当容易出错,且长期存在于系统中¹。
- 无名管道:只能在父子进程间单向传输数据。
-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 优点:允许任意进程间通信,系统调用函数实现消息发送和接收的同步,使用方便。
- 缺点:信息的复制需要额外消耗CPU时间,不适合信息量大或操作频繁的场合²。
-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 优点:速度快,无需复制数据,适合大数据量传输。
- 缺点:需要额外的同步机制(如信号量)来避免数据冲突,只能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使用²。
-
信号量(Semaphore):
- 优点:用于进程间同步,防止资源竞争。
- 缺点:不能传递复杂消息,只能用于同步²。
-
信号(Signal):
- 优点:用于通知进程某个事件发生,简单高效。
- 缺点:传递的信息量少,主要用于事件通知²。
-
套接字(Socket):
- 优点:适用于不同计算机间的通信,支持跨网络通信。
- 缺点:需要处理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编程复杂度较高²。
这些通信方式各有适用场景,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环境来决定。
11. 线程间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线程间的通信方式有很多种,每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式:
-
共享内存:
- 优点:速度快,因为线程可以直接访问共享的数据。
- 缺点:需要小心处理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数据竞争和不一致的情况。
-
互斥锁(Mutex):
- 优点:可以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避免数据竞争。
- 缺点: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死锁。
-
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s):
- 优点:允许线程等待某个条件满足后再继续执行,非常适合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缺点:需要与互斥锁一起使用,增加了复杂性。
-
信号量(Semaphore):
- 优点:可以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既可以实现互斥,也可以实现同步。
- 缺点:使用起来比互斥锁复杂,需要更多的管理。
-
事件(Event):
- 优点:线程可以等待某个事件发生后再继续执行,适用于需要等待特定条件的场景。
- 缺点:实现起来相对复杂,需要额外的管理。
-
管道(Pipe):
- 优点:可以在不同线程之间传递数据,适用于需要顺序传输数据的场景。
- 缺点:管道有大小限制,可能会导致阻塞。
每种通信方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限制,选择合适的方式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可靠性。
12. 进程的地址空间里面有什么?
进程的地址空间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用途。以下是主要的几个部分:
-
代码段(Text Segment):
- 存放程序的可执行代码。这个区域通常是只读的,防止程序意外修改自己的指令。
-
数据段(Data Segment):
- 包含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这个区域在程序启动时就已经分配好。
-
BSS段(Block Started by Symbol):
- 存放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程序启动时,这些变量会被初始化为零。
-
堆(Heap):
- 用于动态分配内存。程序运行时可以使用
malloc
等函数从堆中分配内存,堆的大小可以动态增长。
- 用于动态分配内存。程序运行时可以使用
-
栈(Stack):
- 用于存放函数调用时的局部变量、参数和返回地址。栈的大小通常是固定的,并且是从高地址向低地址增长。
-
共享库(Shared Libraries):
- 存放动态链接库(如
.so
文件)加载的代码和数据。这些库可以被多个进程共享使用。
- 存放动态链接库(如
-
内核空间(Kernel Space):
- 进程不能直接访问这个区域,但操作系统内核会使用它来管理进程和系统资源。
这些区域共同构成了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确保进程之间不会互相干扰。
13. 线程切换要保存哪些上下文?
线程切换时需要保存和恢复一些关键的上下文信息,以确保线程在被重新调度时能够继续正确执行。具体来说,线程切换时需要保存以下上下文:
-
线程ID:
- 用于标识当前线程。
-
线程状态:
- 记录线程当前的运行状态(如运行中、等待中、阻塞中等)。
-
寄存器状态:
- 包括通用寄存器、程序计数器(PC)、栈指针(SP)等。这些寄存器保存了线程的执行状态和位置。
-
堆栈:
- 保存线程的调用栈信息,包括局部变量、函数调用信息等。
-
程序计数器(PC):
- 指示线程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地址。
-
处理器状态寄存器(PSR):
- 保存处理器的状态信息,如中断使能位、条件码等。
这些信息共同构成了线程的上下文,在线程切换时,操作系统会保存当前线程的上下文,并加载下一个线程的上下文,以确保线程能够无缝地继续执行。
14. 什么是协程?和线程有什么区别?
协程(Coroutine)是一种比线程更轻量级的并发机制。它允许在单个线程内执行多个任务,而不需要像线程那样频繁地进行上下文切换。以下是协程和线程的主要区别:
-
调度方式:
- 线程:由操作系统内核调度,属于抢占式调度。操作系统会根据一定的算法决定哪个线程获得CPU时间。
- 协程:由程序自身调度,属于非抢占式调度。协程的切换完全由程序控制,通常通过
yield
或类似的机制来让出执行权。
-
上下文切换:
- 线程:线程切换涉及到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切换,需要保存和恢复大量的上下文信息(如寄存器、程序计数器等),开销较大。
- 协程:协程切换只在用户态进行,保存和恢复的上下文信息较少,开销很小。
-
并发与并行:
- 线程:可以在多核处理器上实现真正的并行执行。
- 协程:在单个线程内实现并发执行,但不能利用多核处理器的并行能力。
-
资源占用:
- 线程:创建和管理线程需要较多的系统资源(如栈空间、线程控制块等)。
- 协程:协程非常轻量级,创建和切换的开销都很小。
-
使用场景:
- 线程:适用于CPU密集型任务和需要利用多核处理器的场景。
- 协程:适用于I/O密集型任务和需要大量并发但不需要并行的场景。
总的来说,协程在处理大量I/O操作时非常高效,因为它们可以在等待I/O操作完成时让出执行权给其他协程,从而充分利用CPU时间。而线程则更适合需要并行处理的计算密集型任务。
15. 什么是僵尸进程?
僵尸进程(Zombie Process)是指已经完成执行但尚未被父进程回收的进程。它们虽然已经终止,但仍然在操作系统的进程表中占据一个位置。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
产生原因:
- 当一个子进程结束时,它会向父进程发送一个信号,通知其已终止。父进程需要调用
wait
或waitpid
函数来读取子进程的退出状态并回收资源。如果父进程没有及时处理这个信号,子进程就会变成僵尸进程¹²³。
- 当一个子进程结束时,它会向父进程发送一个信号,通知其已终止。父进程需要调用
-
特征:
- 僵尸进程在进程表中显示为“Z”状态(Zombie)。
- 它们不再占用CPU时间,但仍然占用系统资源,如进程ID(PID)。
-
影响:
- 如果系统中有大量的僵尸进程,会导致进程ID耗尽,影响新进程的创建。
-
解决方法:
- 可以通过杀死父进程来让
init
进程(PID为1)接管并回收僵尸进程的资源。 - 也可以在父进程中正确处理子进程的退出信号,避免僵尸进程的产生¹²³。
- 可以通过杀死父进程来让
僵尸进程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系统性能,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系统资源耗尽。
16. 如何僵尸进程太多,会出现什么问题?
僵尸进程太多会导致几个问题:
-
占用系统资源:虽然僵尸进程本身不占用CPU,但它们会占用系统的进程表位置。如果僵尸进程太多,进程表就会被占满,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的进程。
-
影响系统性能:进程表的容量是有限的,僵尸进程占用这些位置会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可能导致系统变慢。
-
系统不稳定:如果僵尸进程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
简单来说,虽然一个两个僵尸进程问题不大,但如果数量多了,就会对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你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清理僵尸进程来保持系统的健康状态。
17. 那可以如何处理过多的僵尸进程?
处理过多的僵尸进程有几种方法:
-
手动清理:你可以通过
ps
命令找到僵尸进程的父进程ID(PPID),然后使用kill
命令终止父进程。例如:ps aux | grep 'Z' kill -9 <PPID>
这样可以让父进程重新收割僵尸进程。
-
自动化脚本:编写一个脚本定期检查并清理僵尸进程。例如,使用
cron
定时任务运行以下脚本:#!/bin/bash for ppid in $(ps -eo ppid=,stat= | awk '$2 ~ /Z/ {print $1}' | sort -u); do kill -9 $ppid done
-
调整系统设置:确保你的应用程序正确处理子进程的退出状态,避免产生僵尸进程。可以通过设置
SIGCHLD
信号处理函数来自动收割子进程。 -
重启系统:如果僵尸进程数量过多且无法手动清理,重启系统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18. 一个进程可以创建多少线程?
一个进程可以创建的线程数量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操作系统、可用内存、线程栈大小以及系统参数限制。
-
虚拟内存空间:在32位系统中,用户空间的虚拟内存通常是3GB左右。如果每个线程的栈大小是10MB,那么理论上可以创建大约300个线程。在64位系统中,用户空间的虚拟内存可以达到128TB,理论上可以创建非常多的线程,但实际上会受到其他系统资源的限制。
-
系统参数限制:系统参数如
/proc/sys/kernel/threads-max
(系统支持的最大线程数)、/proc/sys/kernel/pid_max
(系统全局的PID号限制)和/proc/sys/vm/max_map_count
(一个进程可以拥有的虚拟内存区域数量)都会影响线程的最大数量²。 -
物理内存和CPU:即使虚拟内存足够,物理内存和CPU资源也会限制线程的数量。创建过多线程可能导致系统资源耗尽,影响系统性能。
简单来说,理论上64位系统可以创建非常多的线程,但实际数量会受到系统资源和参数的限制。你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来增加线程数量,但要注意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想象一家公司(进程)里面有很多员工(线程),这个公司有多少员工其实是取决于公司的资源情况,比如多大的办公面积,有多少办公设备等。一家小公司可能只有十几个员工,而一家大公司可能有上千个员工。然而,如果一个公司无限制的招聘员工,但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或设备容纳这么多人,那么公司的运行将会变得非常低效。同样的,一个进程创建过多的线程,也会导致系统资源的消耗过大,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
19. 进程的调度算法有哪些?
进程调度算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算法:
-
先来先服务(FCFS):最简单的调度算法,按照进程到达的顺序进行调度。虽然实现简单,但对短作业不利,因为长作业会让后面的短作业等待很久。
-
短作业优先(SJF):优先调度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作业。虽然能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但对长作业不利,可能导致长作业“饿死”。
-
优先级调度:根据进程的优先级进行调度,优先级高的进程优先执行。可以是静态优先级(创建时确定)或动态优先级(运行时调整)。可能会导致低优先级进程“饥饿”。
-
轮转调度(RR):每个进程分配一个固定的时间片,按顺序轮流执行。适用于分时系统,但时间片过短会增加系统开销,过长会增加响应时间。
-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结合了优先级调度和轮转调度,将进程放入不同优先级的队列中,优先级高的队列先调度。被抢占的进程优先级会降低,但时间片会增加。
-
最高响应比优先(HRRN):综合考虑等待时间和估计运行时间,计算响应比,响应比最高的进程优先调度。能平衡短作业和长作业的调度。
这些算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调度算法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需求和应用场景来决定。
20. 进程终止的方式
进程终止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正常终止
- 从main函数返回:当main函数执行完毕,进程会正常退出。
- 调用exit函数:通过调用标准库函数
exit()
来终止进程,这会执行清理操作并返回状态码。 - 调用_exit或_Exit函数:这些是系统调用,直接终止进程,不执行清理操作。
- 最后一个线程从其启动例程返回:如果进程中的所有线程都结束了,进程也会终止。
- 最后一个线程调用pthread_exit:线程库函数,用于终止线程并清理资源。
异常终止
- 调用abort函数:通过调用
abort()
函数,进程会立即终止,并生成核心转储文件(如果系统配置允许)。 - 接收到终止信号:例如,使用
Ctrl+C
发送SIGINT
信号,或者其他信号如SIGKILL
、SIGTERM
等。 - 最后一个线程对取消请求作出响应:如果线程被取消请求终止,进程也会终止。
21. 谈一谈你对锁的理解?
当然可以!锁在操作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用于解决多线程或多进程访问共享资源时的同步问题。简单来说,锁就像是一个“通行证”,只有拿到这个通行证的线程才能访问共享资源,从而避免多个线程同时修改数据导致的冲突和不一致。
锁的类型
-
互斥锁(Mutex):这是最常见的锁类型。互斥锁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共享资源。就像一个房间的钥匙,只有一个人能拿到钥匙进房间,其他人只能等着。
-
读写锁(Read-Write Lock):这种锁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共享资源,但在写入时,必须独占锁。就像图书馆,很多人可以同时看书,但只有一个人能借书。
-
自旋锁(Spin Lock):这种锁在等待时不会让线程进入休眠,而是不断地检查锁是否可用。适用于锁持有时间非常短的情况。就像在门口排队等候,而不是回家等通知。
-
递归锁(Reentrant Lock):同一个线程可以多次获取同一个锁,而不会导致死锁。就像一个人有多把相同的钥匙,可以反复进出同一个房间。
锁的机制
- 悲观锁:假设会发生冲突,因此在操作前先加锁,确保其他线程不能访问。就像在银行排队,假设每个人都要很久,所以每次只能一个人办理业务。
- 乐观锁:假设不会发生冲突,因此在操作前不加锁,而是在提交时检查是否有冲突。就像在超市购物,假设不会有人抢你的商品,结账时再确认。
死锁与活锁
- 死锁:两个或多个线程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资源,导致所有线程都无法继续执行。就像两辆车在狭窄的路上相遇,谁也不让谁,结果都过不去。
- 活锁:线程虽然没有被阻塞,但由于某些条件未满足,导致线程不断地重试操作。就像两个人在走廊里不断地互相让路,但谁也走不过去。
22. 乐观锁和悲观锁有什么区别?
乐观锁和悲观锁是两种不同的并发控制策略,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数据冲突的处理方式:
悲观锁
假设会发生冲突,因此在操作前先加锁,确保其他线程不能访问共享资源。具体特点包括:
- 加锁时机:在读取或修改数据之前就加锁。
- 适用场景:适用于写操作频繁、冲突概率高的场景。
- 性能影响:由于加锁和解锁操作较多,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
例子:就像在银行排队办理业务,每次只能一个人办理,其他人必须等待。
乐观锁
假设不会发生冲突,因此在操作前不加锁,而是在提交时检查是否有冲突。具体特点包括:
- 加锁时机:在提交数据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则重试操作。
- 适用场景:适用于读操作频繁、冲突概率低的场景。
- 性能影响:由于大部分操作不需要加锁,性能较高,但在冲突频繁时可能会导致重试次数增加。
例子:就像在超市购物,假设不会有人抢你的商品,结账时再确认是否有冲突。
总结
- 悲观锁:适用于高冲突场景,提前加锁,确保安全但可能影响性能。
- 乐观锁:适用于低冲突场景,事后检测,性能较高但可能需要重试。
23. 操作系统是如何实现原子操作的?
操作系统通过多种机制来实现原子操作,确保这些操作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中断,从而避免数据竞争和不一致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现方式:
1. 硬件支持
处理器指令:现代处理器提供了一些专门的指令来实现原子操作。例如,Intel处理器提供了带有 LOCK
前缀的指令,如 LOCK XADD
、LOCK CMPXCHG
等,这些指令可以确保在多处理器环境下的操作是原子的。
2. 总线锁定
总线锁定:处理器通过在总线上发出 LOCK#
信号来实现总线锁定。当一个处理器在总线上发出这个信号时,其他处理器的请求会被阻塞,从而确保当前处理器可以独占访问共享内存²。
3. 缓存锁定
缓存锁定:现代处理器还使用缓存锁定来优化原子操作。处理器会将频繁使用的内存数据缓存到其内部的L1、L2或L3缓存中,并在执行锁操作时锁定这些缓存行,从而避免总线锁定带来的高开销。
4. 内存屏障
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内存屏障是一种指令,用于确保在其前后的内存操作不会被重排序。通过在关键的原子操作前后插入内存屏障,可以确保这些操作按预期顺序执行。
5. 高级编程语言支持
编程语言的原子操作API:许多高级编程语言和库提供了原子操作的API。例如,C++11引入了 <atomic>
头文件,提供了 std::atomic
模板类,Java提供了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
包。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确保在多线程或多处理器环境下,原子操作能够安全、可靠地执行。
24. 什么是死锁?
死锁是指在多线程或多进程环境中,两个或多个线程(或进程)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资源,导致所有线程(或进程)都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僵局”,就像两辆车在狭窄的路上相遇,谁也不让谁,结果都过不去。
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 互斥条件:资源不能被共享,只能由一个线程(或进程)占用。
- 持有并等待条件:一个线程(或进程)已经持有至少一个资源,并且在等待获取其他资源的同时不释放已持有的资源。
- 不剥夺条件:资源不能被强制剥夺,只能由持有它的线程(或进程)主动释放。
- 循环等待条件:存在一个线程(或进程)等待链,使得每个线程(或进程)都在等待下一个线程(或进程)所持有的资源,形成一个环形等待链。
例子
假设有两个线程A和B,以及两个资源R1和R2:
- 线程A持有资源R1,并等待资源R2。
- 线程B持有资源R2,并等待资源R1。
这种情况下,线程A和B都无法继续执行,因为它们都在等待对方释放资源,从而导致死锁。
25. 解决死锁的基本方法?
预防和解决死锁的方法:
- 预防死锁:通过破坏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来预防死锁。例如,避免持有并等待条件,可以在请求资源时一次性申请所有需要的资源。
- 避免死锁:使用某些算法(如银行家算法)来动态检测和避免死锁。
- 检测和恢复:定期检测系统是否存在死锁,如果检测到死锁,则采取措施恢复系统,例如强制剥夺资源或终止某些线程(或进程)。
- 忽略死锁:这是一种“鸵鸟算法”–即忽略问题的存在。这种做法假定死锁很少发生,即使发生了,系统崩溃或重启可能对用户影响更小。尽管这种做法并不总是有用,但是在某些具体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非关键的用户交互式系统中,这可能是一种实用的方法。
26. 怎么避免死锁?
避免死锁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通过破坏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来实现。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破坏互斥条件
这个条件通常难以破坏,因为许多资源本身就是不可共享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将资源转换为可共享的方式来避免死锁。
2. 破坏持有并等待条件
- 一次性申请所有资源:线程在开始执行时一次性申请所有需要的资源,如果不能全部获得,则释放已持有的资源并重新尝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线程在持有资源的同时等待其他资源。
- 资源预分配:在系统初始化时,预先分配好所有资源,避免在运行时动态分配资源。
3. 破坏不可剥夺条件
- 允许资源剥夺:当一个线程无法获得所需资源时,可以强制剥夺其他线程持有的资源。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4. 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 资源有序分配:为所有资源编号,线程按照编号顺序申请资源,确保不会形成循环等待。例如,线程A先申请资源1,再申请资源2;线程B也按照相同顺序申请资源。
5. 使用死锁检测和恢复机制
- 死锁检测:定期检测系统是否存在死锁,如果检测到死锁,则采取措施恢复系统。例如,强制剥夺资源或终止某些线程。
- 超时机制:为每个资源申请设置超时时间,如果线程在超时时间内无法获得资源,则放弃申请并释放已持有的资源。
6. 使用高级并发控制机制
- 使用高级锁机制:如读写锁、自旋锁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死锁的发生概率。
- 使用事务:通过事务机制,确保一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从而避免部分操作成功导致的死锁。
27. 怎么解除死锁?
- 抢占资源:从一个或多个进程中抢占足够的资源,分配给死锁的进程,这样就能解除死锁状态。
- 回滚(Rollback):回滚是将一部分进程的状态和操作撤销到先前的状态,通过释放资源来解除死锁。
- 终止进程:直接终止或者撤销某些进程,直到有足够的资源可用,死锁状态就会消除。
28. 什么是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也叫实地址或二进制地址,是指计算机内存中某个特定存储单元的实际地址。它是数据总线用来访问主存的地址。简单来说,物理地址就是计算机硬件层面上存储数据的位置。
29. 什么是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是程序在运行时生成的地址,它是相对于程序的起始地址而言的。简单来说,逻辑地址是应用程序看到的地址,而不是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在计算机系统中,逻辑地址需要通过地址翻译器或映射函数转换成物理地址,才能被硬件访问。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正在使用一个文本编辑器打开一个文件,我们在编辑器中看到的文本在内存中的位置表示成的地址,就叫做逻辑地址。这个地址是操作系统并且是程序可以使用的。然而,这个逻辑地址并不对应着物理内存中的实际地址,这个转换过程由处理器的内存管理单元(MMU)来完成。
这种分离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做法的好处多多。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内存的动态管理,允许多个进程共享内存资源,同时也可以对每个进程实现内存保护。大的应用可能会需要比物理内存更多的内存空间,通过逻辑地址和虚拟内存,我们可以将磁盘空间作为内存使用,这样就能运行那些需要大量内存空间的应用了。
30. 什么是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技术。它让应用程序觉得自己有连续的可用内存(一个完整的地址空间),但实际上,这些内存可能被分成多个物理内存碎片,有些数据甚至暂时存储在硬盘上。当物理内存不足时,系统会将不常用的数据移到硬盘上的虚拟内存中,从而释放物理内存来处理当前任务。
简单来说,虚拟内存就像是计算机的“备用内存”,在物理内存不够用时帮忙分担压力。
31. 为什么需要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有几个重要的作用:
- 扩展内存容量:当物理内存不足时,虚拟内存可以将不常用的数据移到硬盘上,从而释放物理内存来处理当前任务。
- 提高多任务处理能力:虚拟内存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即使它们的总内存需求超过了物理内存的容量。
- 内存保护: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的独立地址空间,避免了程序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简单来说,虚拟内存让计算机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提升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32. 什么是栈空间?
栈空间就像是一个自动整理的储物柜。每次你调用一个函数,系统会自动在栈上为这个函数分配一块空间,用来存放函数的参数和局部变量。等函数执行完毕,这块空间就会自动释放,不需要你手动去管理。
栈空间的特点是“先进后出”,就像你把书一本一本地堆在桌子上,最后放上去的书最先拿下来。栈的大小是有限的,如果你放的东西太多,超过了栈的容量,就会发生“栈溢出”。
33. 什么是堆空间?
堆空间就像是一个大仓库,你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申请和释放空间。与栈空间不同,堆空间是由程序员手动管理的。你可以使用像 malloc
或 new
这样的函数来申请内存,当你不再需要这些内存时,还需要使用 free
或 delete
来释放它们。
堆空间的特点是灵活和大容量,但也容易产生内存碎片,因为频繁的分配和释放会导致内存不连续。堆空间的分配效率比栈空间低一些,因为系统需要找到合适大小的空闲内存块。
34. 栈空间和空间堆有什么区别?各自优缺点呢?
栈空间
特点:
- 自动管理:栈空间由系统自动分配和释放,不需要程序员手动管理。
- 先进后出:栈的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
- 速度快:由于栈空间的分配和释放由系统自动完成,速度非常快。
- 大小有限:栈空间的大小是有限的,通常由系统预先设定。
优点:
- 效率高:由于系统自动管理,栈空间的分配和释放速度非常快。
- 安全性高:栈空间的生命周期由系统控制,减少了内存泄漏的风险。
缺点:
- 空间有限:栈空间的大小是固定的,容易发生栈溢出。
- 灵活性差:只能用于存储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信息,不能动态调整大小。
堆空间
特点:
- 手动管理:堆空间需要程序员手动分配和释放,使用
malloc
或new
申请内存,使用free
或delete
释放内存。 - 灵活性高:堆空间可以动态分配和释放,适用于需要大量内存的场景。
- 不连续:堆空间的内存分配是动态的,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
优点:
- 空间大:堆空间的大小仅受限于系统的虚拟内存,可以分配较大的内存块。
- 灵活性高: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内存大小,适用于复杂的数据结构。
缺点:
- 效率低:由于需要手动管理,堆空间的分配和释放速度较慢。
- 容易出错:如果忘记释放内存,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频繁的分配和释放也可能导致内存碎片。
35. 分页与分段有什么区别?
分页和分段是操作系统中两种不同的内存管理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如下:
分页
特点:
- 固定大小:分页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page),物理内存也划分为同样大小的页框(page frame)。
- 离散分配:每一页可以映射到任意一个页框,页框不必连续。
优点:
- 减少外部碎片:由于页的大小固定,内存分配更加高效,减少了外部碎片。
- 灵活性高:可以将任意一页放入内存中的任意页框,提高了内存利用率。
缺点:
- 内部碎片:由于页的大小固定,最后一页可能会有未使用的空间,导致内部碎片。
- 页表开销:需要维护页表,页表的大小可能会很大,占用内存¹².
分段
特点:
- 可变大小:分段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segment),每个段的大小可以不同。
- 逻辑单位:每个段包含一组相对完整的信息,如代码段、数据段等。
优点:
- 符合逻辑:分段更符合程序的逻辑结构,便于管理和保护。
- 段表较小:段的数量通常比页少,因此段表较小,查找速度快。
缺点:
- 外部碎片:由于段的大小不固定,容易产生外部碎片。
- 复杂性:需要维护段表和段的映射关系,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
总结
- 分页主要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减少外部碎片,适用于需要频繁分配和释放内存的场景。
- 分段则更注重逻辑上的完整性和保护,适用于需要明确逻辑分段的程序。
36. 页面置换算法有哪些?
页面置换算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在内存不足时决定哪些页面需要被替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页面置换算法:
-
最优页面置换算法(OPT):选择未来最长时间不被访问的页面进行置换。虽然理论上最优,但实际应用中难以实现,因为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页面访问情况¹².
-
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FIFO):选择最早进入内存的页面进行置换。简单易实现,但可能会替换掉仍然需要使用的页面¹³.
-
最近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LRU):选择最近最少被访问的页面进行置换。较为合理,但实现起来需要维护访问历史,开销较大²³.
-
最不常用页面置换算法(LFU):根据页面的访问次数来进行置换,选择访问次数最少的页面。适用于访问频率较稳定的场景³.
-
时钟页面置换算法(Clock):对FIFO算法的改进,使用一个时钟指针遍历页面队列,检查页面的访问位,未被访问的页面将被置换²³.
-
第二次机会页面置换算法(Second Chance):对FIFO算法的改进,给每个页面一个“第二次机会”,如果页面被访问过,则将其放到队列末尾。
理解这些算法时,一个好的例子是想象一个教师在教室里分发课本。教室的空间有限(内存),每个学生的课本是一个页面。当一本新课本到来时,如果教室已满,教师需要决定谁的课本需要被取代 – 这就是页面置换策略的工作了。
37. 什么是动态链接库?
动态链接库,简称DLL(Dynamic Link Library),其实就是一组可以被其他程序调用的函数和数据。它们不能单独运行,而是需要被其他应用程序或DLL调用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简单来说,动态链接库就像是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工具(函数和数据),当你的程序需要某个工具时,就可以从这个工具箱里拿出来用,而不需要自己重新造一个工具¹³。这样不仅节省了内存,还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
38. 动态链接和静态链接有什么区别?
动态链接和静态链接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链接库文件的时机和方式不同:
-
静态链接:
- 时机:在编译时完成。所有需要的库文件在编译时就被链接到可执行文件中。
- 优点:生成的可执行文件独立,不依赖外部库文件,运行时不需要额外加载库文件,执行速度较快。
- 缺点:可执行文件体积较大,因为所有库文件都被包含在内。如果库文件更新,需要重新编译所有相关的可执行文件。
-
动态链接:
- 时机:在运行时完成。程序运行时才加载需要的库文件。
- 优点:节省内存,因为多个程序可以共享同一个库文件。更新库文件时,只需替换库文件,无需重新编译所有相关的可执行文件。
- 缺点:运行时需要加载库文件,可能会稍微影响启动速度。
简单来说,静态链接更适合对性能要求高且不常更新的程序,而动态链接则更适合需要频繁更新且希望节省内存的程序。
39. 谈一谈你对中断的理解?
中断(Interrupt)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机制,用于处理突发事件或高优先级任务。它可以打断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转而执行一个预先定义的中断处理程序(Interrupt Handler),处理完后再返回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
中断的主要特点:
- 异步性:中断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不需要等待当前程序执行完毕。
- 优先级:不同的中断可以有不同的优先级,高优先级的中断可以打断低优先级的中断处理。
- 中断向量表:系统中有一个中断向量表,记录了每个中断对应的处理程序地址,当中断发生时,系统会根据中断向量表找到相应的处理程序。
中断的类型:
- 硬件中断:由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硬盘等)触发,用于处理硬件事件。
- 软件中断:由软件指令触发,用于执行系统调用或异常处理。
中断的作用:
- 提高系统响应速度:中断机制可以及时响应外部事件,提高系统的实时性。
- 多任务处理:通过中断,可以实现多任务处理,使得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40. 中断和异常有什么区别?
中断和异常虽然都涉及到CPU暂停当前任务去处理其他事件,但它们的触发原因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
中断:
- 触发原因:通常由外部设备或硬件事件引起,例如键盘输入、鼠标点击、硬盘读写等。
- 处理方式:当中断发生时,CPU会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保存现场,然后跳转到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处理完中断后,再返回原程序继续执行。
- 特点:中断可以被屏蔽,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暂时忽略某些中断。
-
异常:
- 触发原因:由CPU内部事件或程序错误引起,例如非法指令、除零错误、地址越界等。
- 处理方式:当异常发生时,CPU会暂停当前程序,执行相应的异常处理程序。异常处理完毕后,通常会终止当前程序或尝试恢复。
- 特点:异常通常不能被屏蔽,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处理。
简单来说,中断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而异常是由内部事件或错误引起的。中断可以被屏蔽,而异常则不能。
41. 一个程序从开始运行到结束的完整过程,简要陈述一下?
一个程序从开始运行到结束的完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加载:
- 程序被操作系统从存储设备(如硬盘)加载到内存中。
- 操作系统为程序分配必要的资源,如内存空间、文件句柄等。
-
初始化:
- 程序开始执行初始化代码,设置全局变量、打开文件、分配内存等。
- 初始化完成后,程序进入主循环或主功能部分。
-
执行:
- 程序执行主要功能代码,处理用户输入、进行计算、与其他程序或设备交互等。
- 在执行过程中,程序可能会调用各种函数库、进行中断处理或异常处理。
-
等待:
- 程序可能会进入等待状态,等待用户输入、等待外部设备响应或等待其他事件发生。
- 在等待期间,程序可能会进行一些后台任务或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省资源。
-
终止:
- 程序完成所有任务后,进入终止阶段。
- 程序释放所有分配的资源,关闭打开的文件、释放内存等。
-
退出:
- 程序返回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回收程序占用的资源。
- 程序的退出状态(如成功或失败)被记录下来,供操作系统或其他程序参考。
42. 什么是用户态和内核态?
用户态和内核态是操作系统的两种运行模式。
用户态是指程序运行在普通用户权限下,这时候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内存空间,不能直接操作硬件资源,比如磁盘、网络等。这样设计是为了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用户程序误操作导致系统崩溃。
内核态则是操作系统内核运行的模式,拥有最高权限,可以访问所有硬件资源和内存。只有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和一些特权程序才能运行在内核态。
为什么要区分这两种模式呢?主要是为了安全和稳定。比如,清空内存或者设置时钟这样的操作,如果普通程序也能随便执行,那系统很容易就会崩溃。所以,只有在内核态下才能执行这些危险操作。
43. 为什么要区分用户态和内核态呢?
区分用户态和内核态主要是为了安全性和稳定性。
-
安全性:用户态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内存空间,不能直接操作硬件资源。这防止了恶意程序或有漏洞的程序对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如果任何程序都能直接访问磁盘或网络,可能会导致数据泄露或系统崩溃。
-
稳定性:内核态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执行关键的系统操作,如内存管理、进程调度等。如果普通程序也能执行这些操作,系统很容易因为程序错误而崩溃。通过将这些操作限制在内核态,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
隔离:用户态和内核态的隔离使得操作系统可以更好地管理资源和处理错误。当用户态程序需要执行特权操作时,会通过系统调用请求内核态的帮助,这样内核可以控制和检查这些请求,确保它们是安全和合法的。
总的来说,这种设计使得操作系统既能提供强大的功能,又能保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44. 什么是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是指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分配的内存没有被正确释放,导致这些内存无法再被使用或回收。简单来说,就是你向系统申请了一块内存,但用完后没有归还,结果这块内存就一直被占用着。
内存泄漏的危害:
- 内存耗尽:如果内存泄漏持续发生,系统的可用内存会逐渐减少,最终可能导致内存耗尽,程序崩溃。
- 性能下降:内存泄漏会导致系统频繁进行垃圾回收(GC),影响程序的运行速度和响应时间。
- 系统不稳定:长时间运行的程序(如服务器)如果存在内存泄漏,会导致系统变得不稳定,甚至崩溃。
常见原因:
- 忘记释放内存:程序分配了内存但没有在使用完后释放。
- 错误的内存管理:例如指针重新赋值导致原来的内存地址丢失。
- 循环引用:对象之间相互引用,导致垃圾回收器无法回收这些对象。
45. 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有什么区别?
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虽然听起来相似,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问题:
-
内存泄漏:
- 定义: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分配的内存没有被正确释放,导致这些内存无法再被使用或回收。
- 原因:通常是因为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没有在使用完后释放,或者由于错误的内存管理导致内存地址丢失。
- 影响:内存泄漏会导致系统的可用内存逐渐减少,最终可能导致内存耗尽,程序崩溃或系统变慢。
-
内存溢出:
- 定义:程序试图分配超过其可用内存容量的内存空间,导致程序崩溃或异常。
- 原因:通常是因为程序需要的内存超过了系统能提供的内存。例如,加载过多的数据或创建过大的对象。
- 影响:内存溢出会导致程序无法继续运行,通常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简单来说,内存泄漏是内存被占用但未释放,而内存溢出是内存需求超过了系统的可用内存。
46. 内存交换中,被换出的进程保存在哪里?
在内存交换过程中,被换出的进程通常会被保存到磁盘的对换区(swap space)。对换区是磁盘上的一个专门区域,用于临时存储那些被从内存中换出的进程数据。
具体来说,操作系统会将内存中不活跃的进程数据移到对换区,以腾出内存空间给其他需要运行的进程。当这些被换出的进程需要再次运行时,操作系统会将它们从对换区重新加载回内存。
这种机制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内存利用率,确保更多的进程能够在有限的内存中运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磁盘的访问速度相对较慢,当进程被换出到交换区后,重新换入内存时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延迟。因此,系统在进行内存交换时需要权衡内存和磁盘的访问效率,以及进程的运行性能。
47. 原子操作的是如何实现的
原子操作其实就是一种保证操作不可分割的技术,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不会出现数据竞争。简单来说,就是要么所有操作都完成,要么一个都不做。
在单核系统中,原子操作比较简单,只要保证在操作过程中不被打断就行了。比如,CPU提供了一些单条指令来实现原子操作,比如 INC
和 XCHG
。
在多核系统中,情况就复杂一些。这里有两种主要的实现方式:
-
总线锁定:当一个处理器在总线上发出
LOCK#
信号时,其他处理器的请求会被阻塞,这样就可以独占共享内存。不过,这种方式开销比较大,因为它会锁住CPU和内存之间的通信。 -
缓存锁定:现代处理器更倾向于使用缓存锁定。频繁使用的内存会缓存在处理器的高速缓存里,原子操作可以直接在缓存中进行,不需要锁住总线。这样效率更高,但有些情况下还是需要总线锁定,比如操作的数据跨多个缓存行时。
48. 什么是抖动?
抖动(thrashing)是操作系统中的一种现象,通常发生在虚拟内存管理中。简单来说,当系统频繁地将数据在内存和硬盘之间调入调出时,就会出现抖动。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分配给进程的内存不足,导致进程频繁产生缺页中断。
想象一下,你在整理书架,但书架空间有限,每次你需要一本书时,都得把其他书移开才能找到。这种频繁的移动就像抖动一样,系统花费大量时间在页面调度上,而不是实际执行任务,导致系统性能急剧下降。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