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第六节 地球的自转

301 地球自转及其证明

地球自转
地轴
地球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北半球) / 向东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
傅科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证明:地球按逆时针方向(向东)旋转
傅科摆偏转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转的速度: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θ / dt = sinφ * 15°/h
傅科摆偏转的(角)速度与所在地的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2 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302-1 地轴和极移

地轴
南北两极
天轴
南北天极

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位置、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地轴在地球内部的位置、在宇宙空间的位置:都是在变化的

极移: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移动
幅度很小:一般不超过0″.5 / 15米
地轴被认为是不动的
不改变天轴在宇宙间的位置
极移的结果:引起各地纬度和经度的微小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2-2 地轴进动

地轴进动: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
交点退行(我国古代天文学)

① 圆锥轴线:黄轴
② 圆锥的半径:23°26′(黄赤交角)
③ 进动的方向:向西(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退行)
④ 进动的速度:每年50.29″(周期:25800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地轴进动的原理:① 地球的形状 ② 黄赤交角 ③ 地球自转
① 地球:明显的扁球体 → 月球和太阳对赤道隆起产生附加的引力
② 黄赤交角、黄白交角 → 月球和太阳经常在赤道平面以外对赤道隆起施加引力
③ 地球的自转 → 合力矩的作用 → 地球产生进动

地轴进动的表现:

① 天极的周期性圆运动
北半球看起来:
中心:北黄极
半径:23°26′
方向:由东向西
每年移动:50.29″
完成一周:25800年
北极星的变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 赤道面和天赤道的系统的变化
交点退行:二分点每年在黄道上向西移动50.29″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③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度量的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
岁差:地轴进动 / 交点退行(中国古代)


赤道坐标系:恒星的赤经和赤纬都发生缓慢的持续变化
黄道坐标系:恒星的黄经发生持续变化,黄纬不变

302-3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和月球:① 参与天球周日运动(向西) ② 有各自的巡天运动(向东)
天体中天时刻按其赤经次序而定。

天文上的日参考点地球自转长度 / 恒星时长度 / 平太阳时
恒星日春分点360°24时23时56分
太阳日太阳360°59′24时04分24时
太阴日月球373°38′24时54分24时50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2-4 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地球自转:均匀 → 恒星日长度:不变
地球公转:非均匀 → 太阳日长度:略因季节而变化

真太阳日 / 视太阳日:太阳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 → 太阳日长度发生季节变化:每日赤经差↑,太阳日长度↑
平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

每日的太阳赤经差(平均值):59′

太阳每日赤经差的季节变化有两方面原因:

① 黄赤交角
春秋二分:
造成大约59′ - 5′ = 54′的赤经差
时间减少21秒(全年的极小值)
这一段黄道同天赤道的交角最大(23°26′)
黄经差: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赤经差:直角三角形的邻边

冬夏二至:
造成大约59′ + 5′ = 64′的赤经差
时间增加21秒(全年的极大值)
这一段黄道同天赤道平行
黄经差:等腰梯形的上底,赤经差:等腰梯形的下底

即使太阳周年运动是均匀的,每日的黄经差不变 + 黄赤交角 → 太阳的赤经差有周年变化 → 真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
春秋二分的真太阳日:约23时59分39秒(最短)
冬夏二至的真太阳日:约24时0分21秒(最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 地球的椭圆轨道
日地距离的变化 → 地球公转的速度不等 → 太阳每日黄经差的周年变化

近日点(1月初):
地球公转最快
造成每日约59′ + 2′ = 61′的黄经差
赤经差增大2′
真太阳日增长8秒
全年的极大值

远日点(7月初):
地球公转最慢
造成每日约59′ - 2′ = 57′的黄经差
赤经减少2′
真太阳日减少8秒
全年的极小值

即使不存在黄赤交角,不同的黄经差 → 每日赤经差的周年变化 → 真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
1月初的真太阳日:24时0分8秒(最长)
7月初的真太阳日:23时59分52秒(最短)

两个因素叠加:
① 黄赤交角(主要):使真太阳日长度发生±21秒的变化
② 椭圆轨道:使真太阳日长度发生±8秒的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冬至后(12月23日)的真太阳日:24时0分29秒(最长)
秋分前(9月17日)的真太阳日:23时59分39秒(最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2-5 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① 角速度 ② 线速度

自转的角速度:
地球各部分相同
恒星时:15°/h,或15′/min,或15″/s
平太阳时:15°2′6″/h,或15′2″.4/min,或15″.04/s

自转的线速度:
① 同一高度: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大
赤道海平面上自转速度:V0 = 465 m/s
任意纬度φ的自转速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 同一纬度:高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① 长期变化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
潮汐摩擦 → 刹车 → 速度↓ → 1年的日数↓

② 季节变化
周年变化:季风(振幅:20-25ms)
半周年变化:大气潮汐(振幅:9ms)

③ 不规则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移动和能量交换

303 地球自转的后果

303-1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恒星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的单纯反映
① 恒星周日运动的路线(周日圈):各自所在的赤纬圈、南北天极:地轴在天空中的位置
② 天体的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③ 恒星周日运动的周期(恒星日)和(角)速度:地球自转的周期和角速度

太阳、月亮:天球的周日运动 + 自身的巡天运动

太阳周年运动:① 原因:地球绕太阳公转 ② 方向:向东
月亮的巡天运动:① 原因:月亮绕转地球的运动 ② 方向:向东

太阳的周日运动周期:> 恒星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4分,恒星中天时刻逐日提前约4分
月亮的周日运动周期:> 恒星周期;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54分,月亮中天时刻逐日推迟约50分

恒星太阳、月球
周日圈固定不固定
出没方向固定不固定
中天高度固定不固定

太阳周日圈的变化 →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季节的递变

303-2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仰极高度 = 当地的地理纬度

恒显星 / 拱极星
恒显星区
恒显圈:半径 = 仰极距 / 天北极高度 = 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恒隐星
恒隐星区
恒隐圈

出没星
出没星区:宽度 = 当地余纬的二倍 = 2(90° - φ)

北半球:
① 天赤道以北的恒星:升起在地平以上的时间 > 隐没在地平以下的时间
② 天赤道以南的恒星:升起在地平以上的时间 < 隐没在地平以下的时间

变化
纬度愈高
仰极高度愈大
恒显星区愈大
恒隐星区愈大
出没星区愈小
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 = 所在地的余纬 = 90° - φ

赤纬↑,恒星升起在地平上的时间↑

唯天赤道总是被地平圈等分

同一天体有不同的时角
在同一瞬间,同一天体的时角差 = 二地的经度差

303-3 水平运动的偏转

水平运动的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科里奥利力 / 科氏力 / 地转偏向力(地理、气象学上)

影响:

①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行星风系)的形成
气旋、反气旋和台风(热带气旋)的发生和发展
洋流的分布

② (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 > 对左岸的冲刷 → 右岸通常陡峻,左岸通常平缓 → 河流一般从右面绕过障碍

③ 工程技术方面
(北半球)机车:右轮磨损 > 左轮磨损
发射远射程炮弹、火箭

地转偏向力:一种视力,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其速率
F = 2 V ω m sinφ
V:水平运动速度、ω:地球自转角速度、m:物体质量、ω sinφ:傅科摆偏转速度
纬度↑,地转偏向力↑
运动速度↑,地转偏向力↑

第七节 地球的公转

304 地球公转及其证明

地球公转:地球对太阳的绕转
方向:逆时针方向(在北极看来) / 向东 → 地球向东公转

地球公转所环绕的:日地共同质心
日地共同质心与太阳中心之间的距离:约450km(日地距离的1/333400)
太阳质量:地球质量的333400倍
太阳半径:70万km
日地共同质心:十分接近太阳中心

地球公转的物理证据:
① 恒星周年视差
② 光行差
③ 多普勒效应

304-1 恒星周年视差

视差
视差位移
周年视差

视差位移的路线:封闭曲线
① 在南北黄极:与地球轨道相同(近似圆形)
② 在黄道上:一段直线
③ 在其他黄纬:椭圆 → 周年视差椭圆:愈近黄极,扁率愈小;愈近黄道,扁率愈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恒星周年视差 / 恒星年视差:① 天球上的一段弧(视差椭圆的半长轴) ② 地球轨道半径对于恒星所张的一个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恒星周年视差(π)的正弦:sinπ = a / D
D:恒星距离(日星连线,斜边)、a:地球轨道半径(对边)

∵ π角度很小
∴ sinπ = π
∴ π = a / D
π以角秒表示,并记作π″:π″ = 206265 a / D
若恒星的周年视差为1秒(π″ = 1),则D = 206265 a

1秒差距 / 1 PC:周年视差为1″的恒星的距离
优点:把恒星的距离同它的年视差直接联系起来

恒星距离的秒差距数与其周年视差的角秒值互为倒数:
D:以秒差距为单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秒差距:用来表示恒星距离的最方便的单位,比光年应用得更广泛

德国的白塞耳(1784-1848)
英国的亨德逊(1798-1844)
俄国的斯特鲁维(1793-186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4-2 光行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地球连同观测者以v = 30 km/s的速度沿轨道运动
星光速度V = 300000 km/s
tgθ = v / V = 30 / 300000 = 0.0001
θ = 20.47″(光行差常数:与恒星的距离无关)

光行差位移 → 恒星的视位置总是偏向真位置的前方(用地球公转的方向表示)

光行差轨道:
① 在南北黄极:半径为20″的圆(与地球轨道形状相同)
② 在黄道上:长度为20″ × \times × 2的一段直线
③ 在其他黄纬:半长轴为20″的椭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英国学者布拉德雷(1692-1762)

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 年视差图:恒星的视位置沿轨道半径方向,偏离其平均位置
② 光行差图:恒星的视位置沿轨道的切线方向,偏离其真位置

多普勒效应:地球公转 → 恒星谱线以一年为周期,交互发生紫移和红移

305 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305-1 地球轨道

地球轨道:
半长轴(a):149 600 000 km
半短轴(b):149 580 000 km
半焦距(c):2 500 000 km
周长(l):940 000 000 km
偏心率(e = c / a):0.016 或 1/60
扁率(f = (a - b) / a):1/7000
地球轨道形状虽是椭圆,却十分接近正圆。

近日点:1月初
远日点:7月初
地球经过近日点的周期(近点年)比回归年长25分7秒 → 地球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期:每57年推迟1日
近日点距太阳:约147 100 000 km
远日点距太阳:约152 100 000 km
天文单位:149 600 000 km(轨道的半长轴)

中距点(地球轨道短轴的两端):4月初和10月初

305-2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① 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 ② 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地心天球上)

二分点:白羊宫第一点 / 春分点、天秤宫第一点 / 秋分点
二至点:巨蟹宫第一点 / 夏至点、摩羯宫第一点 / 冬至点

黄赤大距:二至点距天赤道23°26′
黄赤交角在天球上的表现: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

黄赤交角:
① 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
② 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③ 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305-3 地球公转的周期
天文上的年参考点长度
恒星年恒星365.2564日 / 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春分点365.2422日 / 365日5时48分46秒
近点年近日点365.2596日 / 365日6时13分56秒
交点年(食年)黄白交点346.6200日 / 346日14时52分53秒

恒星年: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地轴的进动 → 春分点沿黄道西移 → 回归年 < 恒星年
岁差:春分点每年西移50″ → 恒星年 - 回归年 = 0.0142日 / 20分24秒

近日点每年东移11″ → 近点年 > 恒星年 → 近点年 - 恒星年 = 4分43秒

黄白交点每年西移约20° → 交点年 < 恒星年 → 恒星年 - 交点年 = 18日15时16分17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5-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每日0.99° / 每日约59′
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每秒29.78km / 每秒约30km

日地距离的变化:
① 地球离太阳近:受太阳引力大,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变大
② 地球离太阳远:受太阳引力小,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变小

①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角速度:每日61′10″、线速度:每秒30.3km)
②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角速度:每日57′10″、线速度:每秒29.3km)

306 地球公转的后果

① 恒星视位置的改变:恒星周年视差
② 太阳视位置的变化:太阳周年运动
③ 行星和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会合运动

306-1 恒星周年视差

参见304-1

306-2 太阳周年运动

太阳的周年运动:恒星周年视差的一种特例(年视差椭圆 → 黄道)

太阳周年运动(后果)地球绕太阳公转(反映)
黄道地球轨道平面在天空中的位置
太阳的黄道位置地球的轨道位置
太阳周年运动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向东
太阳周年运动的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1年
太阳周年运动的速度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平均每日约59′

二十四节气:每气合黄经15°
太阳周年运动速度的变化 → 每气的时间长短不齐
平均每气:15.2184日
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二分点和二至点:春分点、秋分点、冬至点、夏至点

十二宫:每宫跨黄经30°
黄道十二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6-3 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行星合日 / 合:行星黄经 = 太阳黄经(二者处于地球的同一侧)
会合周期:取决于行星公转周期 + 地球公转周期 / 太阳周年运动周期

P:行星的公转周期、E:地球的公转周期、S:行星的会合周期
地内行星:1 / S = 1 / P - 1 / E
地外行星:1 / S = 1 / E - 1 / P

两天体的公转周期相差愈大,它们的会合周期愈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 地内行星
大距(最大的距角):东大距、西大距

金星的大距:45°-48°
① 启明星:位于太阳西侧,黎明前升起在东方
② 长庚星:位于太阳东侧,在黄昏时耀辉于西天,继日而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水星的大距:18°-28°
肉眼很难观测到

合日:下合(距地球最近)、上合(离地球最远)

② 地外行星
黄经差:0°-360°
合日:离地球最远
冲日:距地球最近
方照(距角为90°):东方照、西方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地内行星会合运动表现:上合 → 东大距 → 下合 → 西大距 → 上合
地外行星会合运动表现:合 → 西方照 → 冲 → 东方照 → 合

顺行:自西向东
逆行:自东向西
留:停滞不动
行星的会合运动:顺序 → 留 → 逆行 → 留 → 顺行 的依次循环
发生逆行:
① 地球赶上和超越地外行星(冲日前后)
② 地球被地内行星赶上和超过(下合前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行星的留、逆行现象,可以通过GeoGebra模拟演示。
① 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S:太阳
E:地球
P:行星
A:行星的投影
行星在下合前后发生留、逆行现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S:太阳
E:地球
P:行星
A:行星的投影
行星在冲日前后发生留、逆行现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06-4 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

月球和太阳的黄经差:0°-360°

会合运动专用术语月相
新月
满月
东方照上弦上弦月
西方照下弦下弦月

月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方向向东

月球没有逆行:地球是月球绕转的中心天体

月球的会合运动:在天球上自西向东赶超太阳
表现:朔 → 上弦 → 望 → 下弦 → 朔 的依次出现和反复循环
周期:朔望月
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比恒星月长约2.2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