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三极管
晶体三级管中有两种带有不同极性电荷的载流子(自由电子与空穴)参与导电,故称之为双极性晶体管(BJT),又称半导体三极管,简称晶体管。如上图所示,后两种器件有孔,便于安装散热器,防止功率过大发热而损坏。
晶体三级管中有两种带有不同极性电荷的载流子(自由电子与空穴)参与导电,故称之为双极性晶体管(BJT),又称半导体三极管,简称晶体管。
如上图所示,后两种器件有孔,便于安装散热器,防止功率过大发热而损坏。
晶体管的结构与类型
由三个区域和两个PN结组成。这三个区域分别是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它们分别对应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分为NPN型与PNP型。
以NPN型晶体管为例
基区:位于中间的P区,很薄且掺杂浓度低;引出的电极为基极。
发射区:位于上层的N区,掺杂浓度很高;引出的电极为发射极。
集电区:位于下层的N区,面积很大;引出的电极为集电极。
发射结:发射区与基区间的PN结。
集电结:集电区与基区间的PN结。
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晶体管的放大作用体现在:小的基极电流可以控制大的集电极电流。
-
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
1.发射结加正向电压,扩散运动形成发射极电流Ie
发射结加正向电压,使扩散运动加剧,又因为发射区掺杂浓度高,大量自由电子因扩散运动越过发射结到达基区。同时,基区的空穴也向发射区扩散,但基区浓度低,空穴形成的电流非常小,近似分析时可忽略不计。
2.扩散到基区的自由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运动形成基极电流Ib
此时扩散到基区靠发射结一边的自由电子浓度很高,而基区靠集电极一边的自由电子浓度很低,因此在浓度差作用下,自由电子继续扩散。在扩散过程中,由于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低,只有极少部分自由电子会和空穴复合(在电源Vbb作用下,自由电子与空穴复合运动将源源不断进行)。
Vbb对Ib的影响:基极电流的形成与晶体管的内部复合运动有关,这主要是电子和空穴在基区的复合过程。然而,这个内部复合运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会受到外部电压的影响。 当我们在基极和发射极之间施加一个电压(称为基极-发射极电压)时,这个电压会改变基区的电场分布。这个电场的变化会影响电子和空穴在基区的复合速率。如果基极-发射极电压增加,它会使基区的电场变得更强,这会导致更多的电子被注入到基区,从而增加基极电流。相反,如果基极-发射极电压减小,基区的电场会减弱,电子注入的速率会降低,基极电流也会减小。
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低的原因:让绝大多数从发射区扩散来的自由电子能顺利通过基区,到达集电结。(基区的掺杂浓度和宽度决定了复合概率)
3.集电结加反向电压,漂移运动形成集电极电流Ic
集电结外加反向电压,基区的非平衡少子在内外电场的作用下越过集电结到达集电区,形成漂移电流。同时,平衡少子也参与漂移运动,但数量很少,可忽略不计。
集电结反向偏置的原因:使基区靠集电结一边的非平衡少子(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漂移到集电区,保证基区浓度梯度的正常。
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
-
输入特性曲线
当Uce增大时,集电极收集电子的能力增强。为了保持外部看起来的电流不变,发射极发射电子的能力也需要相应增强。这种增强导致了基区参与复合运动的非平衡少子随Uce的增大而减小。因此,为了获得同样的基极电流Ib,必须加大发射结电压Ube,使发射区注入更多的电子。这种变化反映在输入特性曲线上,就表现为曲线随着Uce的增大而右移。
另外,当Uce增大到一定值时,集电极电场足以将基区的非平衡少子的绝大部分收集到集电区来。此时,即使再增大Uce,收集能力也几乎无法再提高,因此曲线右移的趋势变得不明显。
-
输出特性曲线
放大区Ib与Ic成比例,在基区非平衡少子扩散速度一定下,基区的复合概率近似于固定,从而使Ib与Ic成大致比例。例如,100个自由电子扩散到基区,其中有2个与空穴复合,剩余98个继续扩散、漂移到集电区,则Ib:Ic约等于1:49。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