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中大0706大气科学及南信大大物院初试复习宝典——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中山大学或国防科技大学0706大气科学,南信大大气物理学院三校通用研究生初试超全知识点,本人23届研究生,之前买的资料发现太垃圾了于是自己开始写博客笔记,希望能帮到后来人,同时谴责垃圾考研资料费人钱财。内有云盘的导图xmind格式的,建议使用导图看
Attention!有思维导图版
有Xmind导图格式的,更适合复习,下面是xmind导出的markdown格式,丑死了,可以移步去网盘查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F6Nl4Vc_6r7fcAQzViD7Q?pwd=5aoh
提取码:5aoh
前言
本人为24考研人,一开始想考中山大学,后来改为国防科技大学,最终总分390,因为一直有用博客做笔记的习惯,考后打算将考研期间的复习笔记无偿分享出来,因为之前在一些网站上买的资料太垃圾了,又贵又垃圾实在看不惯他们,还不如自己的笔记,买资料也建议看看有无直系学长总结的资料卖,就算要钱卖的也是干货和对学弟学妹的关心,我就很幸运遇到一个真心想帮学弟学妹在中大的学长
这个系列博客包含南信大大气物理学院,中山大学或国防科技大学0706大气科学研究生初试中超全知识点,三所学校所考内容参考书目相同,但考试题型不同,国防科技大学会考计算和推导,因此南信大、中大的考试内容是国防科大考试的子集,一篇顶三校考纲
各个知识点我会将重点标出以便大家复习,标了重点的一定要回参考书目中自己再弄懂一遍
文章内容大部分来自本人啃书得到,少部分来自购买资料,基本纯手敲
如果有疏漏和错误敬请在评论中指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辐射篇
1.1 辐射和辐射能
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一般将这种电磁波能量本身称为辐射能,这种能量传播方式称为辐射。
1.2 辐射基本物理量
-
辐射通量(F):指辐射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空间某一表面的辐射能,就是以辐射形式发射,吸收,传递的功率,用单位J/s或W表示。
-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表面积上发射或截获的辐射通量,单位为 W / m 2 , E = d F d A W/m^2,E=\frac{dF}{dA} W/m2,E=dAdF,一般把接收面上的辐射通量密度叫做辐照度,发射出去的通量密度称为辐出度。
-
立体角:
- 定义:锥体所拦截的球面积与半径的平方之比。
- 单位:sr(球面度)。
- 一个球面的立体角为 4 π 4\pi 4π。
-
辐射强度(I):在给定方向单位立体角内发射或接收到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强度,用公式 d F d Ω W / S r \frac{dF}{d\Omega}W/S_r dΩdFW/Sr。
-
辐亮度(辐射率)(L):在发射体或接收体表面某一面元处的垂直于任意给定方向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强度,称为辐亮度或辐射率,记为L,单位是 W / ( S r . m 2 ) W/(S_r . m^2) W/(Sr.m2)。若是单色辐亮度,加上单位波长 W / ( S r . m 2 . μ m ) W/(S_r . m^2.\mu m) W/(Sr.m2.μm)。 L = d I d A c o s θ = 1 c o s θ d E d Ω L=\frac{dI}{dAcos\theta}= \frac{1}{cos \theta}\frac{dE}{d\Omega} L=dAcosθdI=cosθ1dΩdE等于是垂直与该面积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辐射强度。
- 如果从表面元上发射的辐亮度是各向同性的,这种辐射源叫做朗伯体。
- 辐射强度和辐亮度都是对于漫射辐射而言的,对于平行辐射这种定义没有定义,因为平行辐射无法计算立体角。
- 太阳对地球的张角非常小,很多实际问题中将太阳的直射光辐射看作是平行辐射。
-
单色辐亮度:
- 上述的物理量其实与波长或频率都有关。
- 单色辐亮度 L λ W / ( S r . m 2 . μ m ) L_\lambda W/(S_r.m^2.\mu m) LλW/(Sr.m2.μm)。
- 在一定波长范围的辐亮度可以写成 L = ∫ λ 1 λ 2 L λ d λ L=\int_{\lambda _1}^{\lambda _2}L_\lambda d\lambda L=∫λ1λ2Lλdλ。
1.3 派生概念
-
光学厚度:沿辐射传播路径,单位截面上所有吸收和散射物质产生的总削弱,沿辐射传输路径,单位截面气柱内的消光截面之和。
-
透过率: τ = e x p ( − ∫ l 0 l k a b , λ ρ d l ) = L ( l ) L ( l 0 ) \tau=exp(-\int_{l_0}^l k_{ab, \lambda}\rho dl)=\frac{L(l)}{L(l_0)} τ=exp(−∫l0lkab,λρdl)=L(l0)L(l)。
- 出射辐射强度比上入射辐射强度就是透过率。
-
吸收截面:一个粒子的吸收截面就是:粒子吸收的辐射能等于等效面积 σ \sigma σ从入射辐射场中截获的辐射能。
-
散射效率因子:散射截面与几何截面之比。
-
质量吸收系数: k a b , λ k_{ab, \lambda} kab,λ表示单位质量的粒子的吸收截面之和。
- 单位是。
-
体积吸收系数: β a b , λ \beta_{ab, \lambda} βab,λ表示单位体积粒子的吸收截面之和。
- 单位是。
-
朗伯体:如果辐亮度是各向同性的,这样的辐射源称为朗伯体——太阳,陆地可以看作朗伯体或朗伯面,水面有反射而不能看作朗伯体。
-
温室效应:大气对短波比较透明,而对长波不太透明,性质如同温室的玻璃一样,通常将大气这种使地球表面平衡温度升高的作用称作温室效应。
-
阳伞效应:由于气溶胶或云对于太阳辐射的散射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减少,称为阳伞效益。
-
大气窗区:大气对于8-12微米波段的电磁波吸收很弱,该波段的电磁波可以顺利发射到宇宙空间中,因此称为大气窗区。
-
比辐射率:物体的发射率与相同温度黑体的发射率之比,也就是吸收率。
-
行星反照率:表示被云,大气,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的辐射能与入射的辐射能之比。
-
光学质量:沿辐射传输路径单位截面积气柱内所有吸收或散射物质的总质量。
1.4 黑体与灰体
- 黑体:能够完全吸收所有辐射到它表面的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而且不会反射或透射任何辐射。一个真正的黑体能够以任何温度发射热辐射,并且其辐射的光谱分布只与其温度有关,与黑体的材料和形状无关。
- 灰体:是相对于黑体而言的一个概念,它在理论上不会完全吸收或完全反射所有辐射,而是部分吸收并部分反射或透射辐射。灰体可以通过其发射出的辐射能量的比例来描述,该比例称为发射率。
1.5 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定律)
- B λ B_\lambda Bλ为单色辐亮度,h为普朗克常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 λ \lambda λ为波长
黑体光谱特点
:
-
理论上任何温度的绝对黑体都放射从0到无穷大波段的辐射
-
黑体的温度越低,其积分辐出度会减小
-
黑体温度越高,其辐射峰值对应波长会变短
-
温度高的黑体比温度低的黑体在各个波段的辐亮度都要大
1.6 维恩位移定律
通过对普朗克函数对波长求偏导,发现对于确定的温度,其辐亮度峰值对应的波长为 λ m a x = k w T = 2897.8 T \lambda_{max}=\frac{k_w}{T}=\frac{2897.8}{T} λmax=Tkw=T2897.8,波长单位为微米, k w k_w kw为韦恩常数
1.7 史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通过对普朗克函数积分,发现辐出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E
b
(
T
)
=
σ
T
4
E_b(T)=\sigma T^4
Eb(T)=σT4,其中
σ
\sigma
σ就是史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σ
=
5.670373
×
1
0
−
8
W
/
(
m
2
K
4
)
\sigma=5.670373\times10^{-8} W/(m^2 K^4)
σ=5.670373×10−8W/(m2K4)
1.8 基尔霍夫定律
- 首先,如果将一个吸收能力强和一个吸收能力弱的物体放在一起,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两者最终会达到辐射平衡,即温度相同
- 因此吸收能力强的,只有辐射能力也强;吸收能力弱的,只有辐射能力也弱才可能达到平衡
- 因此,有如下推论
F 1 A 1 = F 2 A 2 = f ( T , λ ) \frac{F_1}{A_1}=\frac{F_2}{A_2}=f(T,\lambda) A1F1=A2F2=f(T,λ)即两者比值相同只与温度和波长有关的普适函数 - 再者,黑体的吸收率为1,即A=1,那么其辐出度F就是该普适函数
- 因此,任何物体辐出度(发射率)和吸收率之比就等于该温度下黑体的发射率
- 移项一下就是——该物体的发射率 / 该温度下黑体的发射率=吸收率
1.9 太阳辐射相关
-
太阳常数:在平均日地距离,大气上界与日光垂直平面上接收到的积分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束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与天顶角互余。
-
相对大气质量数:日光自 θ \theta θ角入射与自天顶入射的光学厚度之比。
1.10 地气辐射
-
地面总辐射:达到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以及散射辐射的总和为地面总辐射。
-
地面有效辐射:将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差。
-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辐射差额 =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 地面有效辐射。
-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一部分进入太空,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
净辐射:系统或物体收入辐射能和支出辐射能之差。
1.11 平面平行大气
大气成分水平均一,各成分的温度和密度仅是高度或气压的函数。
二、云降水篇
2.1 几种云
-
积状云
积状云又称对流云,是孤立,分散而又垂直发展的云体,常发生雷暴,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
-
层状云
层状云是水平范围很广阔的云,在水平方向可以延展到数千千米,较薄的时候不产生降水,很厚的时候可以产生大范围的降雨或降水
-
卷云
卷云是由冰晶组成的层状,钩状,带状和纤维状的高云
2.2 云滴谱
指云粒子浓度随云粒子尺度大小的分布,通常用谱分布密度函数表示
2.3 几种等效粒径
-
动力学等效直径
在低雷诺数的静止空气中,与实际粒子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单位密度球体的直径
-
斯托克斯等效直径
在低雷诺数的静止空气中,与实际粒子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相同密度球体的直径
-
光学等效直径
与所研究的粒子具有相同的光散射能力的直径
2.4 核化过程
先在母相中形成新的凝结相胚胎,这些胚胎再长大成为新相态的粒子,这个形成新相态胚胎的过程称为核化
-
同质核化
单一相态分子中没有其他物质存在时发生的核化过程
-
异质核化
有异质核存在时的核化现象
2.5 云粒子的均质核化
对于达到临界半径的水滴胚胎可以自发地长大而成为云粒子,这个过程叫做云粒子的均质核化过程
2.6 冰相粒子的均质核化
-
汽-粒均质核化
水汽直接形成球状冰晶胚胎的过程,但由于冰比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大,因此通过均质核化过程生成冰晶需要克服大得多的自由能障碍,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存在这种核化过程
-
均质冻结核化
在过冷水中形成冰粒子
-
当温度降低时,过冷水分子的排列逐渐变得与冰结构类似,在局部可以生成由若干个水分子聚合而成的具有冰结构的分子簇
-
随着温度降低,达到临界尺度的胚团概率增大,并迅速增大,从而使整个过冷水滴成为冰晶
-
该过程就是均质冻结核化过程
-
一般将-40摄氏度作为均质冻结核化的阈温
-
2.7 成冰机制
就是冰核是如何形成冰的
-
凝华模式
水汽在冰核上凝华成冰
-
吸附模式
水汽被吸附在冰核表面凝结后成冰
-
浸润模式(冻结模式)
冰核嵌入过冷水滴内使其转换成一个冰粒子
-
接触模式
过冷水滴和冰核碰撞形成冰粒子
2.8 人工冰核
是最常用的是碘化银,在云中充当人工冰核,对于有过冷水但缺少冰晶的云可以为其提供冰晶催化其降水
2.9 云粒子的异质核化
水汽在气溶胶粒子和离子上的气-粒转化称为异质核化
-
寇拉方程
寇拉方程描述了云滴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以及云滴大小如何受水汽过饱和度、初始云滴大小和溶质浓度、溶质种类等因素影响
2.10 云凝结核(CCN)
大气气溶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作为水汽凝结形成水滴的质粒,而这些质粒在云中实际过饱和度条件下能够活化和凝结增长形成云滴。这些气溶胶质粒称为云凝结核
2.11 云滴增长
-
云滴凝结过程
云滴依靠水汽分子在其表面上凝聚而增长的过程
-
碰并增长
云中出现少数大滴后,碰并小云滴的效率提高,能有效地启动重力碰并机制,形成降水粒子
2.12 大气冰核
指在大气中促使水蒸气冷凝为冰晶的微小颗粒或核心
2.13 冰雪晶的增长
-
贝基隆效应(混合云中的冰晶凝华增长)
由于相同温度下冰面的饱和水汽压低于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因此当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过冷水会不断蒸发而冰晶不断长大
-
淞附增长
指冰晶与过冷水滴碰撞并冻结的增长过程
-
丛集增长
冰晶之间的相互黏连作用而增长,是雪花的形成过程
-
冰晶繁生
一些冰晶与其他降水物相碰时会断裂,产生碎片从而增加冰粒子的数目
2.14 活化率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中形成活化核的数目称为活化率
2.15 播撒——供应机制
高空播种云:一般是卷层云,从高空播撒冰晶
供应云:一般为浓密的层状云,如高层云,雨层云,积层云,当供应云受到冰雪晶粒子的播种后,云内会通过云水碰冻,云冰碰连,雪晶的有效转换与碰并过程,使降水强度明显增加
2.16 光化学烟雾
-
由于汽车,工厂排放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
-
生成臭氧,醛,酮等二次污染物
-
这些一次和二次污染物混合形成有害的光化学烟雾
2.17 PM_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_微米的颗粒物
2.18 各种雾的形成
-
蒸发雾
冷空气流经暖水面,由于暖水面的蒸发使冷空气达到饱和,从而形成雾
-
平流雾
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由于冷却形成的雾
-
辐射雾
由于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水汽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
混合雾
由于饱和水汽值与温度不呈线性关系,两团温度不同,接近饱和的空气混合后可能达到饱和,从而产生混合雾
2.19 冰雹形成
-
干增长
在含水量小而温度低的云区,因为冰雹碰并的水量少,因而冻结释放的潜热也少。再加气温低,雹块散热快,因此碰撞雹块的过冷水滴未及从冰雹表面漫流开来就已冻结为冰,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其圆球形,冻滴之间留有许多空隙,形成不透明层次(空气来不及散逸就被冻结,从而不透明)
-
湿增长
云的含水量比较大,环境气温也不太低,则冰雹的散热不及冻结潜热释放的快,过冷水在冰雹表面铺展成水膜后逐渐冻结,从而形成透明层,冻结过程在水与冰的交界面上进行,形成的冰层透明而密度大
三、散射篇
3.1 散射函数
I
(
R
,
θ
,
ϕ
)
=
I
0
R
2
σ
(
θ
,
ϕ
)
I(R,\theta, \phi) = \frac{I_0}{R^2}\sigma(\theta, \phi)
I(R,θ,ϕ)=R2I0σ(θ,ϕ)
其中\sigma$表示散射函数,指单位光强入射时,在单位距离上测到的散射光强度
3.2 不对称因子
g
=
c
o
s
θ
ˉ
=
∫
σ
(
θ
,
ϕ
)
c
o
s
θ
d
Ω
∫
σ
(
θ
,
ϕ
)
d
Ω
g=\bar{cos \theta}=\frac{\int \sigma(\theta, \phi)cos\theta d\Omega}{\int \sigma(\theta, \phi)d\Omega}
g=cosθˉ=∫σ(θ,ϕ)dΩ∫σ(θ,ϕ)cosθdΩ
以
c
o
s
θ
cos\theta
cosθ以散射相函数为权重的平均值
若散射函数是前后对称的,g为0,因此g越小说明前后向散射越对称
同时尺度参数越小,前后对称程度越大,g越小
3.3 相函数
p
(
θ
,
ϕ
)
=
4
π
σ
(
θ
,
ϕ
)
/
σ
s
c
p(\theta, \phi)=4\pi \sigma(\theta, \phi)/ \sigma_{sc}
p(θ,ϕ)=4πσ(θ,ϕ)/σsc
为某个方向的散射能力与平均散射能力之比,是个无量纲量
3.4 单次散射反照率
w
=
σ
s
c
/
σ
e
x
w=\sigma_{sc}/\sigma_{ex}
w=σsc/σex
即散射在消光中所占比例
3.5 瑞丽散射
尺度因子远小于1,即粒子半径远小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和半径的六次方成正比
3.6 米散射
3.7 散射
当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其他颗粒物时,有一部分入射波能量改变方向射向四面八方,这种现象称为散射
四、动力学篇
4.1 气压梯度力
由于气压在空间分布不均匀而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4.2 地转偏向力
由于在转动的非惯性参照系下自由运动的物体受到的一种使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不是真实的力,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惯性力
4.3 地转参数
一般将 f = 2 Ω s i n ϕ f=2\Omega sin\phi f=2Ωsinϕ称为地转参数
4.4 速度散度
将单位体积的体积变化率称为体胀速度,即速度散度
4.5 地转风
地转风:无加速度、无摩擦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地转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平衡时的风
4.6 梯度风
在水平面上沿曲线运动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离心力三力平衡下的风称为梯度风
4.7 旋衡风
当曲率半径很小时,离心力会远远大于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可以忽略,此时是气压梯度力和离心力的平衡,此时的风叫做旋衡风
4.8 热成风
地转风随高度的风矢量的变化为热成风
4.9 正压大气
这密度仅取决于气压的大气,即 ρ = ρ ( p ) \rho = \rho(p) ρ=ρ(p),于是等压面就是等密度面,由状态方程可知,等密度面就是等温面,于是 ∇ p T = 0 \nabla_p T=0 ∇pT=0因此热成风为0,地转风不随高度发生变化
4.10 斜压大气
指密度依赖于气温和气压,即 ρ = ρ ( p , T ) ∇ p T ≠ 0 \rho = \rho(p, T)\nabla_p T \ne 0 ρ=ρ(p,T)∇pT=0,存在热成风
4.11 流线
描述该时刻各质点的速度分布,流线上各点处速度与流线想切
4.12 迹线
反应同一质点在一段时间内走过的轨迹
五、光学现象篇
5.1 虹
-
由水滴对太阳光的折射和水滴内部的反射作用产生,呈弓形圆弧状
-
当背对太阳,而面前有大量大水滴存在于空中,那么太阳光在水滴经过两次折射和一次内反射后达到我们眼中的光线就可能构成虹
-
虹是内紫外红,霓是内红外紫
-
常见于雨滴直径约为几毫米的降水过程,此时云滴尺寸远大于太阳光波长,发生几何光学折射产生
5.2 峨眉宝光
在多雾的清晨或傍晚,当日光从人身后射向前方的云雾幕上时,在云雾幕上出现一个人影,且围绕在人影周围有一圈彩色光环
5.3 晕
当空气中有薄云存在,这种云一般由冰晶构成,其对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引起的一系列光学现象称为晕
六、能见度篇
6.1 能见距
通过大气观察某一背景衬托的目标物,当距离越来越远时逐渐模糊,最后从某一距离开始,无论如何用心看,都无法把目标物从背景上识别出来,这一临界距离就叫能见距
6.2 亮度对比
C
=
∣
L
0
−
L
b
L
b
∣
C=|\frac{L_0-L_b}{L_b}|
C=∣LbL0−Lb∣
就是目标物和背景亮度差值的绝对值比上背景亮度
6.3 视亮度对比
-
刚才讨论的亮度对比是目标和环境的固有亮度,但实际观测时会受到大气的光的削弱和散射影响
-
大气的削减作用一方面会使固有亮度减小,同时气柱的散射又会发光,使固有亮度升高
6.4 气象能见距
气象能见距指的是: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识别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中)的最大水平距离
R
m
R_m
Rm
6.5 对比感阈
事实上,C未减少到0之前,就已经不能把目标物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了,这个把目标物从背景中分辨出来的对比值称为对比感阈
ϵ
\epsilon
ϵ
七、边界层篇
7.1 湍流
湍流是一种流体运动的性质,它表现为流体中的无规律的、复杂的、随机的和混乱的运动。它是由于流体的速度和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规则变化而产生的
7.2 雷诺数
R
e
=
U
L
ν
Re=\frac{UL}{\nu}
Re=νUL
U为速度尺度,L为与流动有关的特征长度(对于大气一般可取离地面高度),为运动学粘性系数
即惯性力和粘性力之比,粘性力越大越稳定,惯性力越大越不稳定
7.3 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波
在两种不同密度的流体相邻的表面上由于存在相对运动导致在交界处产生扰动,这种扰动会逐渐增强,最终形成波浪结构
7.4 湍流应力
湍流应力是指在流体力学中,由于流体运动的不规则性和涡流的存在而引起的应力
7.5 大气边界层
-
大气边界层是指大气层最底下的一个薄层
-
厚度约为几百米到3公里
-
是大气与下垫面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层次,受到分子粘性,湍流摩擦,辐射增温,水汽交换,物质扩散等各种交换作用和地形的影响
-
湍流应力是一个重要的因子
-
与地面的作用时间尺度为1小时甚至更短
7.6 边界层分层
- 贴地层:典型厚度小于1cm,主要为分子粘性力,温度垂直梯度很大
- 近地面层:高度约为0-100m,动量、热量和水汽垂直通量随高度的变化与通量值本身相比很小,可以认为各通量近似为常值
- 混合层:由于强烈的垂直混合使风速,位温,比湿等要素的垂直梯度接近于0
- EKMAN层:在1-1.5km高度,地转偏向力i和湍流粘性力相当,三力平衡,(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物理量输送以垂直输送为主
- 夹卷层: 夹卷层是混合层顶部的逆温层,静力稳定区
7.7 Ekman抽吸和二级环流
由于摩擦作用,Ekman层中风要穿越等压线,气旋区会将空气抽到自由大气,高压区会从自由大气吸入,由于湍流摩擦引起的垂直运动的强迫环流,称为二级环流
7.8 海陆风
-
白天: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快,地面由于气流上升压强减小,高空压强增大;海洋相比较冷,地面的气压高,高空气压低;——从而低空形成海洋吹向地面的风
-
晚上则相反,陆地降温快,较冷,低空有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7.9 山谷风
-
白天山坡的增温比山谷快,山坡空气受热上升,山谷的空气去补充,形成从山谷向山顶吹的谷风
-
夜间则相反,山坡上的冷空气沉入山谷,形成从山顶向山谷吹的山风
八、温湿篇
8.1 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
水汽压:大气中水汽的实际分压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指由空气和平面纯水(冰)组成的系统中水汽和液态水达到平衡时的水汽压,反映了某温度下空气能容纳水汽的能力,饱和水汽压只与温度有关
8.2 露点
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相对于水面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8.3 虚温
为了能在湿空气状态方程中使用 R d R_d Rd,从而保持和干空气状态方程一样的形式而引入的参量
8.4 绝对湿度参量
-
绝对湿度(absolute_humidity) ρ v = m v V \rho_v=\frac{m_v}{V} ρv=Vmv:湿空气的水汽分质量 / 气块总体积
-
混合比(mixing_ratio) r = m v m d r=\frac{m_v}{m_d} r=mdmv:湿空气质量 / 干空气质量
-
比湿(specific_humidity) q = m v m = m v m d + m v q = \frac{m_v}{m} = \frac{m_v}{m_d+m_v} q=mmv=md+mvmv:湿空气的质量 / 空气总质量;实际大气中由于湿空气质量远小于干空气质量,因此比湿约等于混合比
8.5 相对湿度参量
相对湿度表示的是湿空气偏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
- 相对湿度(relative_humidity) f = e E f=\frac{e}{E} f=Ee: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实际水汽含量和该温度下饱和的水汽含量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8.6 霜点
等压降温到相对于纯冰面饱和时候到温度
九、热力学篇
9.1 三种系统
- 孤立系统: 不交换能量,不交换质量,是一个与气层隔绝的系统
- 封闭系统:不交换质量,但是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导进行能量的交换
- 开放系统:既可以交换质量也可以交换能量
9.2 四种过程
-
准静态过程:指一个系统在外界影响下经历的过程非常缓慢,在过程中任意时刻都是平衡态,即气块压强和气层压强始终相等
-
绝热过程:指气块和气层只通过做功的方式进行能量交换,没有热传导,绝热过程没有质量的交换
-
非绝热过程:气块和气层之间既通过做功产生能量交换,也通过热传导产生质量交换,非绝热过程可以有质量的交换,也可以没有质量的交换
-
可逆过程:过程的每一步向相反方向进行的时候都能回复原状,而且不引起外界任何变化,满足无摩擦,质量守恒,准静态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可逆过程时刻处于平衡态
9.3 热力学基础量和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以及对外做功的总和
-
焓H=U+pV,即内能和压能之和
-
比热:单位质量物体温度升高或减少一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热力学第二定律:从平衡态开始而终于另一个平衡态的过程,将朝着系统与外界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9.4 相变潜热
定义相变潜热 为单位质量的1相态转变为同温度的2相态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9.5 相变平衡
水物质汽液两相平衡共存于系统且两相的水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称为相变平衡;此时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两相的温度和压强相等且不发生变化
9.6 几种温
-
位温:气块经过干绝热过程移动到1000hPa时对应的温度
-
湿球温度:在等压绝热蒸发过程中,系统内液态水蒸发使系统温度降低,直到湿空气达到饱和时系统具有的温度,是这个过程中的最低温度
-
相当温度:假定系统经等压绝热凝结到水汽完全并降落,该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潜热,待空气成为干空气时系统的温度,为该过程中系统达到的最高温度
-
假相当温度( T s e θ s e T_{se}\theta_{se} Tseθse):气块先沿干绝热线上升到抬升凝结高度,之后沿湿绝热线上直到水汽耗尽,之后沿干绝热线下降到原始高度/1000hPa高度时对应的温度就是假相当温度/假相当位温
-
假湿球温度( T s w θ s w T_{sw}\theta_{sw} Tswθsw):空气由原来的状态A沿干绝热线上升到抬升凝结高度之后,沿湿绝热线下降到原来的高度即假湿球温度,用 T s w T_{sw} Tsw表示
9.7 焚风效应
-
潮湿的气流经过山脉的时候被山脉被迫抬升
-
达到抬升凝结高度之后气块按湿绝热递减率上升,其中凝结出的水分全部或部分脱离气块
-
越过山顶之后,由于水成物的脱落,气块会先沿湿绝热减温率下降到水成物全部蒸发完后再干绝热下沉,或直接干绝热下沉
-
从而导致在背风坡一侧同一高度上的气流的温度更高,湿度更小的干热风
9.8 几个高度
-
抬升凝结高度:未饱和气块沿干绝热过程上升,同时露点温度随高度也下降,但露点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更慢,因此在某一点气块温度等于露点温度,达到饱和,该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度
-
对流凝结高度:当低层大气是一个干绝热气层,只要有一点扰动,空气就能自由上升,如果水汽含量较大,上升到某一高度后就会发生凝结,这个凝结高度就称为对流凝结高度
-
自由对流高度:起始高度以上状态曲线和层结曲线的第一个交点,在该高度以下气块只能在冲击力作用下被迫抬升,而该高度以上,气块可以在大气中获得自由上升的不稳定能量
9.9 绝热过程
-
干绝热过程:假设气块移动是绝热的,对于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过程中没有发生相变,这种绝热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
-
湿绝热过程:假设气块移动是绝热的,对于饱和湿空气在绝热过程中会发生相变,这种绝热过程称为湿绝热过程
-
可逆湿绝热过程:若在湿绝热过程中全部凝结水保留在气块内部,因此当气块下沉时凝结的水分又会蒸发,仍然会沿绝热过程回到原来的状态,该过程是可逆的因此称为可逆绝热过程
-
假绝热过程:若在是绝热过程中凝结的水全部脱离气块,当气块下沉时沿干绝热过程下沉,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
-
超绝热递减率:超过干绝热递减率的大气温度递减率
9.10 稳定度相关
-
绝对稳定型:气块温度总是小于气层温度,因此艾玛图上一直都是负面积,
-
绝对不稳定型:气块温度总是大于气层温度,不稳定能量面积为正,只要受到微小扰动,气层就会释放不稳定能量,转换为气块上升的动能
-
真/假潜在不稳定:在T-lnP图中位于LFC以上正面积大于LFC以下负面积,即CAPE大于CIN,有利于对流甚至雷暴的发展,称为真潜在不稳定;反之为假潜在不稳定
-
不稳定能量:转化为气块运动动能的那一部分能量称为不稳定能量
-
对流抑制能量CIN:位于LFC以下的负面积区称为对流抑制能量,它表示气块从大气底部到达自由对流高度至少需从别的途径获得能量的下限
-
CAPE:对流有效势能:在自由对流高度之上,气块可从正浮力做功获得能量转化为气块的动能,即可转化为对流动能的大气势能
-
绝对、条件、绝对不
-
绝对不稳定 γ > γ d \gamma > \gamma_d γ>γd
-
绝对稳定 γ < γ m \gamma < \gamma_m γ<γm
-
条件稳定 γ m < γ < γ d \gamma_m < \gamma < \gamma_d γm<γ<γd
-
-
静力稳定度: 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当一些空气微团受到扰动后会产生垂直运动,这种偏离平衡位置后垂直运动是否能发展,是由大气层结决定的,层结大气具有影响垂直运动的特性称为大气稳定度,处于静力平衡的大气,用来衡量气块离开平衡位置后是否能回到原始平衡位置的标准
9.11 各种逆温
-
辐射逆温:白天地表吸收太阳辐射迅速增温,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夜晚地表向外发出长波辐射,导致地面迅速冷却,近地层形成逆温层;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条件下最有利于辐射逆温的形成,因为晴朗夜晚地面的有效辐射大,无风让上层的热量难以通过湍流向下输送,有利于地面降温而形成逆温
-
平流逆温:冷地表上空有暖空气流过,低层空气迅速降温,导致上层空气温度高于低层温度导致逆温
-
地形逆温:山坡辐射降温快于山谷,冷空气沿地形下沉至山谷,山谷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导致逆温
-
融雪逆温:类似平流逆温,暖空气流经雪地区,冰雪融化吸热,暖空气低层温度下降形成逆温
-
锋面逆温:不论是冷锋还是暖锋,暖空气总是在冷空气上方,从而形成逆温,因此在冷空气区可以观察到逆温
-
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由于高空存在大规模的下沉气流;气流下沉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气压越来越大,气块在垂直方向的厚度会减少,水平方向增加;由于厚度的改变,导致一个气块中高处的气流下沉后,下沉的距离会比低处的气流下沉距离长,因此上层的温度增加更多,于是导致了下沉逆温
-
湍流逆温
-
由于湍流的混合作用,会使气层内空气充分混合均匀,湿度,温度都将趋于一致
-
由上文中位温随高度的关系可知,当湍流混合导致位温垂直方向不变的时候,有气层温度递减率=干绝热递减率
-
因此在混合层(湍流作用较强),由于湍流作用会让气块趋于沿干绝热递减率上升
-
直到高空湍流的作用减弱的地方,空气不再混合得均匀,以至于到一定高度会恢复气层递减率低于干绝热递减率
-
那在这个湍流减弱的地方就会出现逆温层
-
9.12 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中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城市温度高于周围温度的效应
十、大气概述篇
10.1 干洁空气
不含水汽和悬浮颗粒物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10.2 水循环
10.3 大气气溶胶
大气中悬浮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与气体载体组成的多相稳定胶体体系
10.4 平均停留时间
该成分的所有分子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10.5 温室气体
大气中能吸收红外辐射促进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
10.6 臭氧空洞
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臭氧低值区
10.7 大气可降水量
单位面积空气柱中所有水汽凝结成液态水时具有的厚度
10.8 气温
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状态量称为气温
10.9 气压
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10.10 几种理想大气
- 均质大气:大气密度不随高度变化
- 等温大气:气温随高度不改变的大气
- 多元大气:温度随高度线性变化的大气
10.11 静力平衡
当大气处于静止时,垂直气压梯度和重力相平衡
10.12 重力位势
单位质量通过任意路径从海平面上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10.13 标准大气
能粗略反应周年,中纬度状况的,得到国际认可的,假定的大气温度,压力,密度的垂直分布
10.14 位势高度
重力位势和标准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10.15水汽压
大气中水汽的实际分压
10.16 饱和水汽压
当空气中水汽和液水两相平衡时的水汽压,表示该温度下空气容纳水的能力
10.17 位势米
表征单位质量空气克服重力做功的多少
10.18 等位势面
等位势面是水平面的含义:水平面是指处处与重力相垂直的面,因此水平面上重力不做功,是等位势面;海平面也是等位势面
10.19气压场基本形式
-
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低于周围气压的区域
-
高压:由闭合等压线围成的中心气压高于周围气压的区域
-
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气压较低的狭长区域,由未闭合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
-
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的狭长区域,由未闭合的等高线向低压一方凸出的部分
-
鞍型场:由两低压和两高压交错相对组成的中间区域,其空间等压面形如马鞍,是种有利于锋生或锋消的典型变形场
10.20 光化学烟雾
汽车,工厂等污染物排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 洛杉矶烟雾:洛杉矶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弥漫浅蓝色烟雾,原因是汽车尾气的排放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
10.21 标准大气压
标准重力加速度下,0度时标准水银密度,760mm汞柱所具有的压力,为1013.25hPa
10.22 大气层结
是指大气中温度,湿度大垂直分布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