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GPS网的数据处理流程从算法角度分析,可划分为数据传输、格式转换、基线解算和网平差四个阶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GPS测量数据处理的对象是GPS接收机在野外所采集的观测数据,由于在观测过程中,这些数据是存储在接收机的内部存储器或可移动存储介质上的,因此在完成观测后,如果要对它们进行处理分析,就必须首先将其下载到计算机中,这一数据下载过程即为数据传输

下载到计算机中的数据按GPS接收机的专有格式存储,一般为二进制文件。通常只有GPS接收机厂商所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能够直接读取这种数据以进行处理。若所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无法读取该格式的数据,则需要事先通过格式转换,将它们转换为所采用数据处理软件能够直接读取格式的数据,例如常用的RINEX格式,这一过程就是格式转换

基线解算过程中,由多台GPS接收机在野外通过同步观测所采集到的观测数据,被用来确定接收机间基线向量及其方差-协方差阵。对于一般工程应用,基线解算通常在外业观测期间进行;而对于高精度长距离的应用,在外业观测期间进行基线解算,通常是为了对观测数据质量进行初步评估,正式的基线解算过程往往在整个外业观测完成后进行。基线解算结果除了被用于后续的网平差外,还被用于检验和评估外业观测成果的质量。基线向量提供了点对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且与解算时所采用的卫星星历同属一个参照系。通过这些基线向量,可确定GPS网的几何形状和定向。

网平差是数据处理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基线解算时所确定出的基线向量被当做观测值,基线向量的验后方差-协方差阵则被用来确定观测值的权阵,并引入适当的起算数据,通过参数估计的方法确定出网中各店的坐标。通过网平差还可以发现观测值中的粗差,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及可消除由于基线向量误差而引起的几何矛盾,并评定观测成果的精度。

实际上,也可以将数据传输和格式转换当做是基线解算的预处理过程,这样,又可将GPS测量数据处理过程划分为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

二、基线的解算模式

1、基线向量解

GPS基线向量是利用由2台以上GPS接收机所采集的同步观测数据形成的差分观测值,通过参数估计的方法所计算出的两两接收机间的三维坐标差。与常规地面测量中所测定的基线边长不同,基线向量是既具有长度特性又具有方向特性的矢量,而基线边长则是仅具有长度特性的标量。基线向量可采用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差、大地坐标的坐标差或站心地平坐标的形式来表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通常采用坐标差的形式来表达一条基线向量。
在一个基线解算结果中,可能包含很多项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线向量估值及其验后方差-协方差阵。理论上只要2台接收机之间进行了同步观测,就可以利用它们所采集到的同步观测数据确定出它们之间的基线向量。若在某一时段中有n台接收机进行了同步观测,则一共可以确定出n(n+1)/2条基线向量。
对于一组具有一个共同端点的同步观测基线来说,由于在进行基线解算时用到了一部分相同的观测数据,数据中的误差将同时影响这些基线向量,因此这些同步观测基线之间应存在固有的统计相关性。基线解算模式主要有单基线解模式、多基线解模式和整体解模式三种,不同模式的基线解算方法在数学模型上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基线解算结果及其质量也不完全相同。

(1)单基线解模式
在上述三种基线解算模式中,单基线解模式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在该模式中,基线逐条进行解算,也就是说在进行基线解算时,一次仅同时提取2台GPS接收机的同步观测数据来解求它们之间的基线向量。
单基线模式的优点是模型简单,一次求解的参数较少,计算量小;但该模式也存在解算结果无法反映同步观测基线间的统计相关性,无法充分利用不同基线所涉及观测数据以及参数间的关联性。
(2)多基线解模式
在多基线解模式中,基线逐时进行解算,一次提取一个观测时段中所有进行同步观测的n台GPS接收机所采集的同步观测数据,在一个单一解算过程中,共同解出所有n - 1条相互函数独立的基线。
在采用多基线解模式进行基线解算时,解算哪n - 1条基线,有不同的选择方法,常见的有射线法和导线法。射线法是从n个点中选择一个基准点,所解算的基线为改基准点至剩余n -1个点的基线向量。导线法是对n个点进行排序,所解算的基线为该序列中相邻两点间的基线向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单基线模式相比,多基线模式的优点是数学模型严密,并能在结果中反映出同步观测基线之间的统计相关性。但其数学模型和解算过程都比较复杂,计算量也比较大,因此该模式通常用于有高质量要求的应用。

(3)整体解/战役模式
在整体解模式中,一次性解算出所有参与构网的相互函数独立的基线,也就是说,在进行基线解算时,一次提取项目整个观测过程中的所有的观测数据,在一个单一解算过程中同时对它们进行处理,得出所有函数独立基线。

三、基线解算的过程及结果

1、基线解算的过程

每一个厂商所生产的接收机都会配备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虽然它们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存在一些不同,但无论哪种软件,在总体操作步骤上却是大体相同的。GPS基线解算的过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导入观测数据
在进行基线解算时,首先需要导入原始的GPS观测值数据,一般来说,各接收机厂商随接收机一起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都可以直接处理从接收机中传输出来的GPS原始观测值数据,而由第三方所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则不一定能对各接收机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通常需要进行观测数据的格式转换,目前最常用的格式是RINEX格式。
(2)检查与修改外业输入数据
在导入了GPS观测值数据后,就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发现并改正由于外业观测时的误操作所引起的问题。
(3)设定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
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用来确定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何种处理方式来进行基线解算。
(4)基线解算
基线解算的过程一般自动进行。
(5)基线质量的控制
基线解算完毕后,基线结果并不能马上用于后续的处理,还必须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只有质量合格的基线才能用于后续处理。
(6)得到最终的基线解算结果

2、基线解的输出结果

基线解的输出结果随着数据处理软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具有一些所共有的内容。基线输出结果可用来评估解的质量,并可以输入到后续的网平差软件中进行网平差处理。一般情况下,基线解算结果包含:

  • 数据记录情况(起止时刻、历元间隔、观测卫星、历元数)
  • 测站信息:位置(经纬高度)、所采用接收机的序列号、所采用天线的序列号
  • 每一测站在观测期间的卫星跟踪状况
  • 气象数据
  • 基线解算控制参数设置(星历类型、截止高度角、解的类型、对流层折射的处理方法、电离层折射的处理方法、周跳处理方法等)
  • 基线向量的估值及其统计信息
  • 观测值残差序列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