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学习(一)
地震勘探学习(二)


1. 地震时距曲线

激发点到接受点的距离成为炮检距 (offset), 用x表示. 如果炮检距为零, 就叫自激自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单道接收
激发一次, 只在一个位置上地震波称为单道接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 如果采用自激自收的单道接收, 则记录到的反射波的传播时间 t t t 与炮检距 x x x 无关, 只与地下岩石的地质因素有关.

这样做的优点在于能够直观地反应地下的地质情况, 但它同时也有效率低、费用高的缺点.

多道接收
一点激发, 在多个接收点上同时接收地震波, 称为多道接收. 可以是单点激发,一边接收; 也可以是中点激发, 两点接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际地震勘探中, 我们所采用“一点激发, 多道接收”. 这时, 地震波传播时间 t t t 不仅与地质因素有关, 还与炮检距 x x x 有关.

时距曲线: 地震波从激发点到接收点, 所用时间 t t t 与炮间距 x x x 之间的关系曲线, 叫做时距曲线. 通常写成 t = t ( x ) t = t(x) t=t(x).
共炮点时距曲线: 由一点激发, 若干接收点接收, 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共中心点时距曲线: 炮点与接收点以某一中心点对称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

直达波: 指没有遇到反射界面, 直接从激发点传播到接收点的地震波.
假设地下介质为均匀、各向同性的, 一点激发、多道接收, 而且激发点和多个接收点的连线在一条直线上. 波速为 v v v, 则共炮点的直达波的传播时间为 t = x / v t = x / v t=x/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过炮点的直线, 直线斜率为 1 / v 1 / v 1/v.

1.2 反射波时距曲线

假设地面和反射界面都是水平的, 在O点激发地震波, 传播到R点产生反射. 在地面上炮间距为 x x x 的S点接收到. 波速为 v v v, 则传播时间为
t = B R S v = x 2 + ( 2 h 0 ) 2 v t = \frac{BRS}{v} = \frac{\sqrt{x^2+(2h_0)^2}}{v} t=vBRS=vx2+(2h0)2
很明显,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h 0 h_0 h0为炮点到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 单点激发、单道接收的反射波的时距为一条 1 / 4 1 / 4 1/4 支双曲线.
我们可以证明,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刚好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进线.

1.3 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在地震波入射角达到临界角的时候, 会产生滑行波. 根据惠更斯原理, 进而产生折射波. 从震源出发, 折射波的旅行时间 t t t 包括: 入射波时间 t o a t_{oa} toa, 滑行波时间 t a b t_{ab} tab, 折射波时间 t b s t_{bs} tbs. 波在界面上层传播速度为 v 1 v_1 v1, 下层为 v 2 v_2 v2, 入射角为 θ c \theta_c θc, 则有
t = t o a + t a b + t b s t = t_{oa} + t_{ab} + t_{bs} t=toa+tab+tbs
t = 2 h 0 v 1 cos ⁡ θ c + x − 2 h 0 tan ⁡ θ c v 2 t = 2\frac{h_0}{v_1\cos\theta_c} + \frac{x - 2h_0 \tan\theta_c}{v_2} t=2v1cosθch0+v2x2h0tanθc
可将方程进一步整理得到
t = 2 h 0 cos ⁡ θ c v 1 + x v 2 t = \frac{2h_0\cos\theta_c}{v_1} + \frac{x}{v_2} t=v12h0cosθc+v2x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三种波的时距曲线的关系

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复杂介质地震时距曲线

2.1 单个倾斜面

假设地下有一倾斜反射界面, 倾角为 ϕ \phi ϕ, 界面上的地层是均匀各项同性的, 速度为 v v v. 震源O点激发的地震波, 入射到倾斜界面上, 在R点产生反射, 在炮间距为 x x x 的S点接收到. ORS传播的时间相当于从对称于倾斜界面的虚震源D, 沿着DRS传播的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倾斜界面地震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t = 1 v x 2 + 4 h 2 − 4 h x sin ⁡ ϕ t =\frac{1}{v}\sqrt{x^2+4h^2-4hx\sin \phi} t=v1x2+4h24hxsinϕ
可将此方程整理成双曲线方程:
t 2 4 h 2 − 4 h 2 sin ⁡ 2 ϕ v 2 − ( x − 2 h sin ⁡ ϕ ) 2 4 h 2 − 4 h 2 sin ⁡ ϕ = 1 \frac{t^2}{\frac{4h^2-4h^2\sin^2 \phi}{v^2}}-\frac{(x-2h\sin\phi)^2}{4h^2-4h^2\sin\phi}=1 v24h24h2sin2ϕt24h24h2sinϕ(x2hsinϕ)2=1
极小点在 x = 2 h sin ⁡ ϕ x = 2h\sin\phi x=2hsinϕ, 虚震源正下方.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地层倾角有关. 倾角越大, 极小点偏离震源越远.

2.2 单个平界面

假设地面和反射界面都是水平的, 且界面上速度为 v 1 v_1 v1. 有一个虚震源 O ∗ O^* 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 R + R S = O ∗ R + R S = O ∗ S = v 1 t OR + RS = O^*R + RS =O^*S = v_1t OR+RS=OR+RS=OS=v1t

( 2 h ) 2 + x 2 = v 1 2 t 2 (2h)^2 + x^2 = {v_1}^2t^2 (2h)2+x2=v12t2
将上式化简, 便得到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方程
t = 1 v 1 4 h 2 + x 2 t = \frac{1}{v_1}\sqrt{4h^2+x^2} t=v114h2+x2
波在震源O处是垂直入射和反射的, 该处是最先接收到反射波. 令 x = 0 x = 0 x=0, 则由上式可得到震源处的反射波旅行时 t 0 t_0 t0, t 0 t_0 t0 称为回声时间.

t 0 t_0 t0——它是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 t 0 = 2 h / v t_0=2h / v t0=2h/v, 又称回声时间, 自激自收时间, 界面法线的双程旅行时, h = t 0 ∗ v / 2 h = t_0 * v /2 h=t0v/2, 可确定炮点处界面法线的深度.

如果上述方程对 x x x 求导, 可以发现
d t d x = 1 v 1 + 4 h 2 / x 2 \frac{\text{d}t}{\text{d}x} = \frac{1}{v\sqrt{1+4h^2/x^2}} dxdt=v1+4h2/x2 1
d t / d x {\text{d}t}/{\text{d}x} dt/dx 越大, 曲线越陡.

2.3 水平多层介质

若反射界面为水平多层时, 从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系可看出, 反应不同深度界面的时距曲线在形态上是有差别的. 界面埋藏越深, 时距曲线越平缓. (2.2节最后一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如各层的厚度为 h i h_i hi, 各层的层速度为 v i v_i vi. 地震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如果按照最小时间路径, 就符合Snell定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将水平层状地层等效为一个水平界面的均匀各项同性地层, 速度为平均速度 v a v_a va

平均速度: 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v a = ∑ h i / ( h i / v i ) = ∑ h i / ∑ t i = H / T v_a = \sum h_i/(h_i/v_i) = \sum h_i / \sum t_i = H / T va=hi/(hi/vi)=hi/ti=H/T
特点: 是加权平均; 在 x = 0 x = 0 x=0 点 (法线入射时 v a = v_a= va= 地震波的真速度);没有考虑地震波的折射效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则有
t 2 = t 0 2 + x 2 v a 2 t^2 = t_{0}^2+ \frac{x^2}{v_a^2} t2=t02+va2x2
这种地震波传播速度为平均速度, 且射线是直线的最短路径, 是对地震波传播的一种近似.
水平层状地层情况下, 炮检距 x x x不大时, 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可以近似看成双曲线.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更复杂的地下介质

对于更为复杂的地下介质, 可以采用射线追踪的方式, 模拟时距曲线方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还可以利用地震波动方程模拟共炮点地震记录, 来了解反射波的传播特征.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尖灭、断层、不整合等不连续点时, 根据惠更斯原理, 会产生绕射波.
假设有一个直立断层, 断棱点R在地面的投影是R’, R’到激发点的距离为 L L L, O点激发的地震波入射到R点, 除了产生反射波, 还会产生绕射波. 炮检距为 x x x 的某一点, 可以接收到来自R点绕射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绕射波的传播时间可写成这样一个公式
t R = 1 v ( L 2 + h 2 + ( x − L ) 2 + h 2 ) t_R = \frac1v(\sqrt{L^2+h^2}+\sqrt{(x-L)^2 + h^2}) tR=v1(L2+h2 +(xL)2+h2 )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也是一个双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相切点为断棱点处.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