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知识】详解TCP/IP协议栈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需要使用特定的握手过程,即所谓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三次握手确保了双方的接收和发送通道都是开放的,可以开始可靠地传输数据。四次挥手是因为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即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独立地开始和结束数据发送。因此,每个方向的连接都需要单
目录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TCP/IP协议栈的工作原理和核心概念,详细解释了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及其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绍了TCP/IP协议栈的分层模型,强调了TCP在传输层和IP在网络层的作用。接着,逐步解析了TCP三次握手的每个步骤,说明了建立一个可靠连接的过程。文章还详细阐述了TCP四次挥手的各个阶段,解释了为什么需要等待2MSL时间,以及这一等待对于确保数据完整性和防止旧连接与新连接混淆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讨论了TCP头部的构成,包括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序列号、确认号等关键字段,这些字段共同确保了TCP的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的控制。最后,文章对比了TCP和UDP的不同点,包括它们在连接性、可靠性、速度、拥塞控制等方面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协议的适用场景。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获得对TCP/IP协议栈的全面认识,深入理解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机制,以及TCP头部的复杂性。同时,通过对比TCP和UDP,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情况,为网络编程和应用选择提供指导。
关键字
TCP/IP协议栈,TCP三次握手,TCP四次挥手,2MSL,TIME-WAIT,TCP头部,UDP vs TCP,网络通信模型,可靠性,连接性,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数据传输方式。
一、TCP/IP协议栈
TCP/IP协议栈是一个网络通信模型,它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通过网络进行相互通信。这个模型是基于分层的概念构建的,TCP属于传输层,IP属于网络层,每一层负责不同的网络通信任务。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TCP 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和路由选择。主要协议是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负责数据包的寻址和路由。包括IP地址分配、路由协议等。通过 IP 地址进行寻址和路由,将数据包从源头路由到目的地。
二、什么是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需要使用特定的握手过程,即所谓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TCP三次握手(TCP Three-Way Handshake)
- SYN(同步序列编号) - 客户端选择一个初始序列号x,发送一个SYN包到服务器,以开始一个连接请求。此时,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
- SYN-ACK(同步-确认) - 服务器收到SYN包后,如果同意连接,会分配TCP资源,并发送一个SYN-ACK包。服务器选择自己的初始序列号y,并确认客户端的序列号x(ACK(x+1))。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CVD状态。
- ACK(确认) - 客户端收到SYN-ACK包后,会发送一个ACK包给服务器,确认服务器的序列号y(ACK(y+1))。客户端此时进入ESTABLISHED状态。服务器收到ACK包后,也进入ESTABLISHED状态。
完成这三次握手后,TCP连接建立成功,数据可以开始传输。
TCP四次挥手(TCP Four-Way Wavehand)
- FIN(结束) - 当客户端完成数据传输并希望断开连接时,它发送一个FIN包,进入FIN-WAIT-1状态。
- ACK(确认) - 服务器收到FIN包后,发送一个ACK包确认,并进入CLOSE-WAIT状态。客户端收到ACK包后,进入FIN-WAIT-2状态。
- FIN(结束) - 服务器完成数据传输后,发送一个FIN包给客户端,请求关闭其端的连接。
- ACK(确认)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FIN包后,发送一个ACK包进行确认,然后进入TIME-WAIT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称为2MSL即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的两倍)后,客户端确保服务器接收到最终的ACK包,然后关闭连接.服务器收到ACK后,关闭连接。
完成这四次挥手后,TCP连接被完全关闭。
为什么是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 三次握手确保了双方的接收和发送通道都是开放的,可以开始可靠地传输数据。
- 四次挥手是因为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即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独立地开始和结束数据发送。因此,每个方向的连接都需要单独关闭。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是TCP协议的核心特性,确保了连接的建立和终止都是可靠和有序的。
三、TCP四次挥手客户端为什么要在TIME-WAIT状态等待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的2倍后再关闭连接?有什么原因吗?
TCP四次挥手过程中客户端在TIME-WAIT状态等待2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的2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 在数据传输结束后,可能还有数据包在网络中未到达目的地。TIME-WAIT状态确保了即使最后一个确认(ACK)在网络中丢失,发送方也能够重传FIN包,从而保证连接的可靠关闭。
2. 允许旧的数据包在网络中消失 - 由于网络延迟或重传,可能存在一些旧的数据包在连接关闭后仍然在网络上。2MSL时长可以确保这些旧的数据包在新连接建立之前在网络中消失,避免与新连接的数据包混淆。
3. 防止“已失效”的FIN包影响新连接 - 如果客户端立即关闭连接,之前发送的FIN包可能在网络中延迟到达服务器,导致服务器错误地再次关闭一个已经不存在的连接。等待2MSL可以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4. 处理延迟到达的ACK包 - 如果在四次挥手的最后阶段,服务器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及时接收到客户端的最终确认(ACK),服务器可能会重传FIN包。TIME-WAIT状态确保客户端能够接收到这个迟到的FIN包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5. 遵循TCP规范 - TCP协议规范要求等待2MSL时长,这是一个标准的做法,用于确保所有实现都能够在关闭连接时保持一致的行为。
6. 避免新旧连接混淆 - 如果客户端很快就重新尝试与同一服务器建立连接,等待2MSL可以确保前一个连接的所有数据包都已经从网络中清除,避免与新连接混淆。
2MSL的时长通常设置为120秒,但这个值可以根据网络环境和需求进行调整。等待2MSL是TCP连接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确保了TCP连接的可靠性和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2MSL的等待时间虽然可能导致连接释放的延迟,但它对于维护TCP连接的可靠性和防止数据包混淆至关重要。在某些场景下,如果应用程序需要快速重用端口,可以通过设置SO_REUSEADDR套接字选项来缩短或绕过TIME-WAIT状态。
四、详细生动形象的解释下这段话:由于网络延迟或重传,可能存在一些旧的数据包在连接关闭后仍然在网络上。2MSL时长可以确保这些旧的数据包在新连接建立之前在网络中消失,避免与新连接的数据包混淆。
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个概念想象一下,网络就像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而TCP连接就像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行驶的一辆汽车。当汽车(TCP连接)到达目的地后,它需要安全地离开高速公路,以避免发生事故或阻碍交通。在这个过程中,“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的两倍)就像是一个"清洁时间",确保汽车离开后,它可能遗留在路面上的任何碎片(旧的数据包)都被清理干净,这样新汽车(新的TCP连接)就不会因为这些碎片而发生故障或混淆。
现在,让我们更详细地分解这个过程:
- 汽车行驶(TCP连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就像TCP连接在网络上传输数据。
- 汽车到达目的地(连接关闭请求):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司机希望安全地离开高速公路。这就像TCP连接中的一方请求关闭连接。
- 遗留碎片(旧数据包):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碎片从车上掉落,比如丢失的货物或车辆部件。这就像在TCP连接过程中,由于网络延迟或重传,一些旧的数据包可能仍然在网络上。
- 清理时间(2MSL时长):汽车离开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会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所有遗留的碎片都被清理干净。这个等待时间就是2MSL时长,它确保了所有旧的数据包都有足够的时间在网络中消失(坐等消失好dege残忍)。
- 新汽车上路(新TCP连接建立):在清理时间过后,新汽车可以安全地上路,不必担心与旧汽车的碎片发生冲突。这就像在TCP连接关闭后,新的连接可以在没有旧数据包干扰的情况下建立。
- 避免混淆(确保数据包正确归属):若没有这个清理时间,新汽车可能会遇到旧汽车的碎片,这可能导致混淆,比如新汽车可能会错误地将旧碎片当作自己的部件。在TCP连接中,若没有2MSL时长,新连接可能接收到旧数据包,导致数据混淆或错误。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理解2MSL时长的重要性:它为网络提供了一个"清洁"期,确保旧的数据包在新的TCP连接建立之前被清除,从而维护了网络通信的清晰和准确。
五、TCP四次挥手是由服务端还是客户端发起的?
TCP四次挥手(Four-way handshake)是TCP连接终止过程中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两个通信端点(客户端和服务器)如何通过发送特定的TCP段来关闭它们的连接。四次挥手不是由服务端或客户端单方面发起的,而是由任何一端发起的断开连接的过程。
以下是TCP四次挥手的四个步骤:
- FIN_WAIT_1:主动关闭方(可以是客户端或服务端)发送一个FIN(结束)标志位被设置的TCP段,用来关闭主动方到被动方的连接。
- CLOSE_WAIT:被动关闭方接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确认)标志位被设置的TCP段作为回应,并进入CLOSE_WAIT状态。此时被动关闭方可以准备关闭它的写入方向。
- LAST_ACK:被动关闭方发送一个FIN标志位被设置的TCP段,请求关闭其到主动关闭方的连接。
- TIME_WAIT:主动关闭方接收到这个FIN后,发送一个ACK标志位被设置的TCP段作为回应,并进入TIME_WAIT状态。经过足够的时间以确保被动关闭方接收到最终的ACK后,主动关闭方关闭连接。
在TCP连接生命周期中,任何一方都可以在完成数据传输后决定关闭连接,因此可以是客户端或服务端发起四次挥手过程。通常发起连接关闭的一方会首先发送FIN,而另一方会响应并最终关闭它的发送方向,完成连接的完全关闭。
六、TCP四次挥手各个阶段及所处状态
TCP的四次挥手过程中的"LAST_ACK"阶段是被动关闭方响应主动关闭方的FIN请求并发送自己的FIN包之后,等待主动关闭方确认的阶段。
以下是TCP四次挥手的各个阶段,包括LAST_ACK阶段的详细说明
- FIN_WAIT_1:主动关闭方(可以是客户端或服务器)决定关闭连接,并发送一个FIN标志位被设置的TCP段,进入此状态。
- CLOSE_WAIT:被动关闭方接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确认,并进入CLOSE_WAIT状态,此时主动关闭方接收到ACK后进入FIN_WAIT_2状态。
- FIN_WAIT_2:主动关闭方在接收到被动关闭方的ACK后,进入此状态,等待接收被动关闭方的FIN请求。
- LAST_ACK:当被动关闭方准备好关闭连接时,它发送一个自己的FIN标志位被设置的TCP段。这个FIN段被发送后,被动关闭方进入LAST_ACK状态,等待主动关闭方对此FIN的确认。
- TIME_WAIT:主动关闭方接收到来自被动关闭方的FIN后,发送一个ACK确认,并进入TIME_WAIT状态。在2MSL时长后,主动关闭方确保被动关闭方接收到了最终的ACK,然后关闭连接。
- CLOSED:在TIME_WAIT超时后,主动关闭方关闭连接,进入CLOSED状态。同时,被动关闭方在发送完FIN并接收到最终的ACK后,也会进入CLOSED状态。
LAST_ACK是被动关闭方在发送完FIN并等待最终确认的阶段。这个阶段确保了TCP连接的完全关闭,并且所有未完成的事务都已处理完毕。
七、详述TCP的头部包含啥
TCP(传输控制协议)头部是TCP数据包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TCP头部包含以下主要字段1. 源端口号(Source Port) - 16位:标识发送方的端口号。
2. 目的端口号(Destination Port) - 16位:标识接收方的端口号。
3.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 - 32位:用于在数据流中标识字节的顺序。这个序列号用于确保数据包的顺序和完整性。
4. 确认号(Acknowledgment Number) - 32位:当ACK标志位被设置时,此字段包含期望收到的下一个数据包的序列号,表示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接收了多少数据。
5. 数据偏移(Data Offset) - 4位:指示TCP头部的长度(以32位字为单位)。因为TCP头部可能包含选项字段,所以头部的长度可能会变化。
6. 保留(Reserved) - 6位:这些位必须设置为0,为将来使用保留。
7. 标志位(Flags) - 6位:控制TCP的不同功能,包括SYN、ACK、PSH、RST、URG、ECE和CWR。
8. 窗口大小(Window Size) - 16位:用于流量控制,指示接收方可以接收的最大数据量。
9. 校验和(Checksum) - 16位:包含头部、数据和其他一些信息的校验和,用于错误检测。
10. 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 - 16位:当URG标志位被设置时,此字段指示数据中紧急数据的结束位置。
11. 选项(Options) - 可变长度:包含附加的TCP配置选项,如最大报文段长度(MSS)、窗口缩放因子、选择性确认(SACK)、时间戳等。
12. 填充(Padding) - 可变长度:确保TCP头部是32位字对齐的填充字节。
TCP头部的设计使得它既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又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应用需求。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号,TCP能够确保数据包的顺序和完整性。通过窗口大小,TCP能够进行流量控制,避免发送方发送过多数据导致接收方处理不过来。通过各种标志位,TCP能够控制连接的建立、维护和释放。通过选项字段,TCP能够支持各种高级特性和优化。
八、UDP和TCP的区别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和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两种在传输层使用的协议,它们在网络通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以下是UDP和TCP的主要区别1. 连接性 - TCP: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 UDP:无连接的协议。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数据。
- 可靠性 - TCP: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通过序列号、确认应答、重传机制等确保数据正确送达。
- UDP: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不进行错误检测和重传,可能发生数据丢失或乱序。
- 速度 - TCP:由于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和进行错误处理,通常速度较慢。
- UDP:传输速度快,适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
- 数据传输方式 - TCP:面向字节流的传输,数据被看作是一连串的字节流。
- UDP:面向报文的传输,数据被分割成一个个的数据报。
- 拥塞控制 - TCP:具有拥塞控制机制,可以根据网络状况调整数据传输速率。
- UDP:不进行拥塞控制,不考虑网络拥塞情况。
- 流量控制 - TCP:具有流量控制机制,通过滑动窗口协议来控制发送速率。
- UDP:不进行流量控制。
- 序列号和确认 - TCP:使用序列号和确认应答机制来确保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
- UDP:不使用序列号和确认机制。
- 用途 - TCP:适用于需要可靠传输的应用,如Web浏览(HTTP)、文件传输(FTP)、邮件传输(SMTP)等。
- UDP: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如在线游戏、实时视频会议、DNS查询等。
- 头部开销 - TCP:头部开销较大,包含序列号、确认应答、窗口大小等控制信息。
- UDP:头部开销较小,只包含源端口、目的端口和长度等基本信息。
- 错误处理 - TCP:能够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重传。
- UDP:不提供错误检测和重传机制。
选择UDP或TCP取决于应用的需求。如果需要可靠、有序的数据传输,TCP是更好的选择。如果需要快速传输且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数据丢失,UDP可能更合适。
- UDP:不提供错误检测和重传机制。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