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WR的微带线分支线耦合器设计-从原理到版图

生活不易,喵喵叹气。马上就要上班了,公司的ADS的版权紧缺,主要用的软件都是NI 的AWR,只能趁着现在没事做先学习一下子了,希望不要裁我。用了一段时间,AWR感觉也挺好用的。

本AWR专栏只是学习的小小记录而已,都会分享工程,参考的书籍是张媛媛老师的AWR射频微波电路设计与仿真教程,我目测是由浅入深非常好的书籍。

很久很久以前,使用过ADS进行耦合器的设计:15、ADS使用记录之耦合器设计。当时直接套ADS模板就行了,只能说ADS在进行这些常用电路设计时比AWR方便多了。

1、分支线耦合器理论

1.1、分支线耦合器基本结构

简单分析一下一个3dB的分支线耦合器,3dB也就是等分。其中:
1端口输入信号,处于匹配状态。
2端口是信号输出端口,信号从端口1到端口2得到了一半的功率,相移90°;
3端口也是信号输出端口,信号从端口1到端口3得到了一半的功率,相移180°;
4端口是隔离端口,1端口输入的信号无法到达4端口,无功率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支线耦合器指标参数包括:
S(1,1)—回波损耗;
S(2,1)—端口1、2的耦合度;
S(3,1)—端口1、3的耦合度;
S(4,1)—端口 1、4的隔离度;
S(3,2)—端口2、3的隔离度;

1.2、分支线耦合器设计参数

功率分配比(或者说耦合度)是耦合器设计的关键指标,对于非等分的微带线分支线耦合器,其设计参数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4个端口的连接线均为 Z 0 = 50 Ω Z_0=50 \Omega Z0=50Ω,电长度可取任意值。 Z C 1 Z_{\mathrm{C1}} ZC1可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K为功率分配比):
Z C 1 = Z 0 ∙ K 1 + K 2 Z_{\mathrm{C1}}=Z_0\bullet\frac{K}{\sqrt{1+K^2}} ZC1=Z01+K2 K

Z C 2 Z_{\mathrm{C2}} ZC2可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Z C 2 = Z 0 K Z_{C2}=Z_{0}K ZC2=Z0K

θ C 1 \theta_{\mathrm{C1}} θC1 θ C 2 \theta_{\mathrm{C2}} θC2可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实际上就是四分之一波长线):
θ C 1 = θ C 2 = 9 0 ∘ \theta_{\mathrm{C1}}=\theta_{\mathrm{C2}}=90^{\circ} θC1=θC2=90

1.3、分支线耦合器的假想设计目标

此处假设要设计一个工作在1GHz的分支线耦合器,其功率分配比为1.5,也是就是要求:
S 21 ( d B ) − S 31 ( d B ) = 20 lg ⁡ K = 20 × lg ⁡ 1.5 = 3.52 d B S_{21}(\mathrm{dB})-S_{31}(\mathrm{dB})=20\lg K=20\times\lg1.5=3.52 dB S21(dB)S31(dB)=20lgK=20×lg1.5=3.52dB
那么 Z C 1 Z_{\mathrm{C1}} ZC1可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Z C 1 = Z 0 ∙ K 1 + K 2 = 0.832 Z 0 = 41.6 Ω Z_{\mathrm{C1}}=Z_0\bullet\frac{K}{\sqrt{1+K^2}}=0.832Z_0=41.6\Omega ZC1=Z01+K2 K=0.832Z0=41.6Ω
Z C 2 Z_{\mathrm{C2}} ZC2可由下面公式计算得出:
Z C 2 = Z 0 K = 1.5 Z 0 = 75 Ω Z_{C2}=Z_{0}K=1.5Z_0=75\Omega ZC2=Z0K=1.5Z0=75Ω
θ C 1 \theta_{\mathrm{C1}} θC1 θ C 2 \theta_{\mathrm{C2}} θC2就是四分之一波长线:
θ C 1 = θ C 2 = 9 0 ∘ \theta_{\mathrm{C1}}=\theta_{\mathrm{C2}}=90^{\circ} θC1=θC2=90

2、AWR分支线耦合器原理图设计

2.1、AWR分支线耦合器原理图设计参数

功率分配比为1.5的设计参数上面都已经算出来了,此处直接标在图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AWR自带的TXLINE转化为实际的微带线,使用的板材是最常见的FR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仿真频率设置为0.5-1.5GHz: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AWR分支线耦合器原理图设计结果

在Output Equations中添加下面方程,来测量分配比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运行仿真,得到的结果如下所示,原理图仿真效果杠杠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AWR分支线耦合器版图设计

3.1、AWR分支线耦合器基础版图设计

把上面的原理图转换为版图,在原理图界面点击View-View Layout即可,可以看到默认是一坨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trl+A选中所有结构,在Edit中选中Snap Objects的Snap Togeth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则结构自动连接好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AWR分支线耦合器版图面积减少

上面原理图都是使用的MLIN类型的微带线,就是直的一根。在此将部分微带线换成长度固定,形状可调的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调整版图,使其紧凑一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AWR分支线耦合器版图仿真

版图仿真的流程和在AWR中进行版图仿真、网格剖分、电流密度可视化—以威尔金森功分器的设计为例类似,在此不重复介绍具体流程了。

4.1、电磁仿真STACKUP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ACE电磁仿真(Coupler ACE原理图)

按住shift选择所有的微带线结构,右键选择Properties打开,设置允许EM Extrac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设置成功后,点击EXTRACT后,所有要进行电磁分析的器件都会呈现红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运行仿真,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AXIEM电磁仿真(Coupler AXIEM原理图)

把Coupler ACE原理图复制一份,命名为Coupler AXIEM,修改电磁仿真器为AXIEM(矩量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运行仿真,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在AWR中进行版图仿真、网格剖分、电流密度可视化—以威尔金森功分器的设计为例中的教程查看网格剖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在AWR中进行版图仿真、网格剖分、电流密度可视化—以威尔金森功分器的设计为例中的教程查看电流密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