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的5种常用形式——证明题的利器
数学归纳法:你也许并非真的了解数学归纳法,快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5种常用形式
文章目录
数学归纳法
第一数学归纳法
概念
设 P ( n ) 是 一 个 含 有 正 整 数 n 的 命 题 , 如 果 ( 1 ) 当 n = a 时 , P ( a ) 成 立 ; ( 2 ) 由 P ( k ) 成 立 必 可 推 得 P ( k + 1 ) 成 立 , 那 么 P ( n ) 对 所 有 正 整 数 n ≥ a 都 成 立 。 \quad \quad 设\,{\color{Black}P(n)}\,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的命题,如果\\ \,\,\quad \quad \quad (1)\,当\,n=a\,时,P(a)成立;\\\,\,\quad \quad \quad(2)\,\,由\,P(k)\,成立必可推得\,P(k+1)\,成立,\\ \quad \quad 那么\,P(n)\,对所有正整数\,n \ge a\,都成立。 设P(n)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的命题,如果(1)当n=a时,P(a)成立;(2)由P(k)成立必可推得P(k+1)成立,那么P(n)对所有正整数n≥a都成立。
例题
例题1-1
证 明 : n 边 形 ( n ≥ 3 ) 内 角 和 为 ( n − 2 ) ∗ π \quad \quad 证明:n边形(n \ge 3)内角和为 (n-2) * \pi 证明:n边形(n≥3)内角和为(n−2)∗π
例题1-2
试
证
:
任
何
≥
8
的
正
整
数
均
能
表
示
为
若
干
个
3
和
5
的
和
。
试证:任何 \ge 8\,的正整数均能表示为若干个\,3\,和\,5\,的和。
试证:任何≥8的正整数均能表示为若干个3和5的和。
证
:
当
n
=
8
时
,
有
8
=
3
+
5
,
命
题
显
然
成
立
。
假
设
当
n
=
k
(
k
是
正
整
数
且
k
≥
8
)
时
命
题
成
立
,
即
是
下
面
三
种
情
况
之
一
:
(
1
)
存
在
正
整
数
a
,
b
,
使
得
k
=
3
a
+
5
b
;
(
2
)
存
在
正
整
数
a
≥
3
,
使
得
k
=
3
a
;
(
3
)
存
在
正
整
数
b
≥
2
,
使
得
k
=
5
b
。
由
:
如
果
是
情
况
(
1
)
,
则
k
+
1
=
3
(
a
+
2
)
+
5
(
b
−
1
)
如
果
是
情
况
(
2
)
,
则
k
+
1
=
3
(
a
−
3
)
+
5
×
2
如
果
是
情
况
(
3
)
,
则
k
+
1
=
5
(
b
−
1
)
+
3
×
2
可
知
当
n
=
k
+
1
时
命
题
也
成
立
。
综
上
,
根
据
第
一
数
学
归
纳
法
,
这
个
命
题
对
所
有
≥
8
的
正
整
数
n
都
成
立
。
证:\\ \quad \quad当\,n=8\,时,有\,8=3+5\,,命题显然成立。\\ \quad \quad假设当\,n=k(k是正整数且k \ge 8)时命题成立\,,即是下面三种情况之一:\\ \quad \quad \quad \quad (1)\,存在正整数a,b,使得\,k=3a+5b\,; \\ \quad \quad \quad \quad (2)\,存在正整数a \ge 3,使得 k=3a\,; \\ \quad \quad \quad \quad (3)\,存在正整数b \ge 2,使得k=5b\,。\\ \quad \quad由:\\ \quad \quad \quad \quad如果是情况(1),则\, k+1 = 3(a+2)+5(b-1) \\ \quad \quad \quad \quad 如果是情况(2),则\,k+1=3(a-3)+5 \times 2 \\ \quad \quad \quad \quad 如果是情况(3),则\,k+1=5(b-1)+3 \times 2 \\\quad \quad 可知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quad \quad综上,根据第一数学归纳法,这个命题对所有 \ge 8\,的正整数\,n\,都成立。
证:当n=8时,有8=3+5,命题显然成立。假设当n=k(k是正整数且k≥8)时命题成立,即是下面三种情况之一:(1)存在正整数a,b,使得k=3a+5b;(2)存在正整数a≥3,使得k=3a;(3)存在正整数b≥2,使得k=5b。由:如果是情况(1),则k+1=3(a+2)+5(b−1)如果是情况(2),则k+1=3(a−3)+5×2如果是情况(3),则k+1=5(b−1)+3×2可知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综上,根据第一数学归纳法,这个命题对所有≥8的正整数n都成立。
例题1-3
试 证 : 对 于 任 何 正 整 数 n ≥ 3 , 总 存 在 奇 数 x , y , 使 得 2 n = 7 x 2 + y 2 。 试证:对于任何正整数\,n \ge 3\,,总存在奇数\,x,y\,,使得\,2^n=7x^2+y^2\,。 试证:对于任何正整数n≥3,总存在奇数x,y,使得2n=7x2+y2。
证明如下:
证 : 当 n = 3 时 , 有 2 3 = 7 × 1 2 + 1 2 , 令 x = 1 , y = 1 , 可 知 命 题 是 成 立 的 。 假 设 n = k 时 , 命 题 成 立 , 即 : 2 k = 7 x 1 2 + y 1 2 , 其 中 x 1 , y 1 为 奇 数 。 由 : ( 7 x 1 2 + y 1 2 ) ( 7 x 2 2 + y 2 2 ) = 7 ( x 1 y 2 + x 2 y 1 ) 2 + ( 7 x 1 x 2 − y 1 y 2 ) 2 ( 1 ) ( 7 x 1 2 + y 1 2 ) ( 7 x 2 2 + y 2 2 ) = 7 ( x 1 y 2 − x 2 y 1 ) 2 + ( 7 x 1 x 2 + y 1 y 2 ) 2 ( 2 ) 得 : 当 n = k + 1 时 , 2 k + 1 = 2 k × 2 = ( 7 x 1 2 + y 1 2 ) ⋅ [ 7 ( 1 2 ) 2 + ( 1 2 ) 2 ] = { 7 ( x 1 + y 1 2 ) 2 + ( 7 x 1 − y 1 2 ) 2 ( 3 ) 7 ( x 1 − y 1 2 ) 2 + ( 7 x 1 + y 1 2 ) 2 ( 4 ) 因 为 x 1 , y 1 都 是 奇 数 , 所 以 x 1 + y 1 2 , 7 x 1 − y 1 2 , x 1 + y 1 2 , 7 x 1 + y 1 2 都 是 整 数 。 如 果 x 1 + y 1 2 为 奇 数 , 则 7 x 1 − y 1 2 = 4 x 1 − x 1 + y 1 2 也 为 奇 数 , 命 题 成 立 。 如 果 x 1 + y 1 2 为 偶 数 , 则 x 1 − y 1 2 = x 1 − x 1 + y 1 2 为 奇 数 , 则 7 x 1 + y 1 2 = 4 x 1 − x 1 − y 1 2 也 为 奇 数 , 命 题 成 立 。 综 上 , 由 第 一 数 学 归 纳 法 可 知 , 命 题 对 所 有 n ≥ 3 都 成 立 。 证:\\ \quad \quad 当\,n=3\,时,有\,2^3 = 7 \times 1^2+1^2\,,令\,x=1,y=1\,,可知命题是成立的。\\ \quad \quad 假设\,n=k时,命题成立,即:2^k=7x_1^2+y_1^2,其中x_1,y_1为奇数。\,\\ 由:\\ \quad \quad \begin{aligned}& (7x_1^2+y_1^2)(7x_2^2+y_2^2)=7(x_1y_2+x_2y_1)^2+(7x_1x_2-y_1y_2)^2 \quad (1)\\ &(7x_1^2+y_1^2)(7x_2^2+y_2^2)=7(x_1y_2-x_2y_1)^2+(7x_1x_2+y_1y_2)^2 \quad (2) \end{aligned}\\ 得:\\ \quad \quad 当\,n=k+1\,时,2^{k+1} = 2^k \times 2 = (7x_1^2+y_1^2) \cdot [7({1 \over 2})^2+({1 \over 2})^2]= \\ \quad \quad \begin{cases}& 7({\large x_1+y_1 \over 2})^2+({\large 7x_1-y_1 \over 2})^2 \quad (3)\\ &7({\large x_1-y_1 \over 2})^2+({\large 7x_1+y_1 \over 2})^2 \quad (4) \end{cases} \\因为x_1,y_1都是奇数,所以\,{\large x_1+y_1 \over 2},{\large 7x_1-y_1 \over 2},{\large x_1+y_1 \over 2},{\large 7x_1+y_1 \over 2}\,都是整数。\\如果\,{\large x_1+y_1 \over 2}\,为奇数,则\,{\large 7x_1-y_1 \over 2}=4x_1-{\large x_1+y_1 \over 2}\,也为奇数,命题成立。\\ 如果\,{\large x_1+y_1 \over 2}\,为偶数,则\,{\large x_1-y_1 \over 2}=x_1-{\large x_1+y_1 \over 2}\,为奇数,则\,{\large 7x_1+y_1 \over 2}=4x_1-{\large x_1-y_1 \over 2}\,也为奇数,命题成立。\\综上,由第一数学归纳法可知,命题对所有\,n \ge 3\,都成立。 证:当n=3时,有23=7×12+12,令x=1,y=1,可知命题是成立的。假设n=k时,命题成立,即:2k=7x12+y12,其中x1,y1为奇数。由:(7x12+y12)(7x22+y22)=7(x1y2+x2y1)2+(7x1x2−y1y2)2(1)(7x12+y12)(7x22+y22)=7(x1y2−x2y1)2+(7x1x2+y1y2)2(2)得:当n=k+1时,2k+1=2k×2=(7x12+y12)⋅[7(21)2+(21)2]={7(2x1+y1)2+(27x1−y1)2(3)7(2x1−y1)2+(27x1+y1)2(4)因为x1,y1都是奇数,所以2x1+y1,27x1−y1,2x1+y1,27x1+y1都是整数。如果2x1+y1为奇数,则27x1−y1=4x1−2x1+y1也为奇数,命题成立。如果2x1+y1为偶数,则2x1−y1=x1−2x1+y1为奇数,则27x1+y1=4x1−2x1−y1也为奇数,命题成立。综上,由第一数学归纳法可知,命题对所有n≥3都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
概念
设 P ( n ) 是 一 个 含 有 正 整 数 n 的 命 题 , 如 果 ( 1 ) 当 n = a 时 , P ( a ) 成 立 ; ( 2 ) 在 P ( m ) 对 所 有 适 合 a ≤ m ≤ k 的 正 整 数 m 成 立 的 假 定 下 , P ( k + 1 ) 成 立 , 那 么 P ( n ) 对 所 有 正 整 数 n ≥ a 都 成 立 。 \quad \quad 设\,{\color{Black}P(n)}\,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的命题,如果\\ \,\,\quad \quad \quad (1)\,当\,n=a\,时,P(a)成立;\\\,\,\quad \quad \quad(2)\,\,在\,P(m)\,对所有适合\, a \le m \le k\,的正整数\,m\,成立的假定下,\,P(k+1)成立,\,\\ \quad \quad 那么\,P(n)\,对所有正整数\,n \ge a\,都成立。 设P(n)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的命题,如果(1)当n=a时,P(a)成立;(2)在P(m)对所有适合a≤m≤k的正整数m成立的假定下,P(k+1)成立,那么P(n)对所有正整数n≥a都成立。
例题
例题2-1
有 两 堆 石 子 , 数 目 相 等 , 有 两 个 人 玩 耍 , 每 人 可 以 在 任 一 堆 里 任 意 取 几 颗 , 但 不 能 同 时 在 两 堆 里 取 , 规 定 取 得 最 后 一 颗 者 胜 。 试 证 : 后 取 者 必 胜 。 证 : 设 n 是 每 一 堆 棋 子 的 颗 数 。 当 n = 1 时 , 先 取 者 只 能 在 一 堆 里 取 一 颗 , 这 样 另 一 堆 里 留 下 的 1 颗 就 被 后 者 取 得 , 所 以 结 论 成 立 。 假 设 当 1 ≤ n ≤ k 时 结 论 成 立 , 当 n = k + 1 时 , 先 取 者 可 以 在 一 堆 里 取 棋 子 t ( 1 ≤ t ≤ k ) 颗 , 这 样 剩 下 的 棋 子 中 , 一 堆 有 棋 子 k + 1 颗 , 另 一 堆 有 棋 子 k + 1 − t 颗 , 这 时 后 取 者 可 以 在 较 多 的 一 堆 里 取 棋 子 t 颗 , 使 得 两 堆 棋 子 都 有 k + 1 − t 颗 。 由 归 纳 假 设 , 后 取 者 可 以 获 胜 。 根 据 第 二 数 学 归 纳 法 , 这 个 命 题 对 所 有 正 整 数 n 来 说 , 后 取 者 必 胜 。 有两堆石子,数目相等,有两个人玩耍,每人可以在任一堆里任意取几颗,但不能同时在两堆里取,规定取得\\最后一颗者胜。试证:后取者必胜。\\证:\\ \quad \quad 设\,n\,是每一堆棋子的颗数。\\ \quad \quad 当n=1时,先取者只能在一堆里取一颗,这样另一堆里留下的1颗就被后者取得,所以结论成立。\\ \quad \quad 假设当\,1 \le n \le k\,时结论成立,当\,n=k+1\,时,先取者可以在一堆里取棋子\,t\,(\,1 \le t \le k\,)颗,这样剩下的\\棋子中,一堆有棋子\,k+1颗\,,另一堆有棋子\,k+1-t\,颗,这时后取者可以在较多的一堆里取棋子\,t\,颗,使得\\两堆棋子都有\,k+1-t\,颗。由归纳假设,后取者可以获胜。\\ 根据第二数学归纳法,这个命题对所有正整数\,n\,来说,后取者必胜。 有两堆石子,数目相等,有两个人玩耍,每人可以在任一堆里任意取几颗,但不能同时在两堆里取,规定取得最后一颗者胜。试证:后取者必胜。证:设n是每一堆棋子的颗数。当n=1时,先取者只能在一堆里取一颗,这样另一堆里留下的1颗就被后者取得,所以结论成立。假设当1≤n≤k时结论成立,当n=k+1时,先取者可以在一堆里取棋子t(1≤t≤k)颗,这样剩下的棋子中,一堆有棋子k+1颗,另一堆有棋子k+1−t颗,这时后取者可以在较多的一堆里取棋子t颗,使得两堆棋子都有k+1−t颗。由归纳假设,后取者可以获胜。根据第二数学归纳法,这个命题对所有正整数n来说,后取者必胜。
例题2-2
试
证
:
对
任
意
正
整
数
n
,
n
+
1
个
组
合
数
C
n
0
,
C
n
1
,
⋯
,
C
n
n
均
为
奇
数
的
充
要
条
件
是
n
具
有
n
=
2
k
−
1
(
k
≥
1
)
的
形
式
。
试证:对任意正整数\,n,n+1\,个组合数\,C_n^0,C_n^1,\cdots,C_n^n\,均为奇数的充要条件是\,n\,具有\,n=2^k-1\,(k \ge 1)\,的形式。
试证:对任意正整数n,n+1个组合数Cn0,Cn1,⋯,Cnn均为奇数的充要条件是n具有n=2k−1(k≥1)的形式。
证
:
当
n
≤
7
时
,
直
接
验
证
可
知
,
仅
在
n
=
1
=
2
1
−
1
,
n
=
3
=
2
2
−
1
,
n
=
7
=
2
3
−
1
时
,
组
合
数
C
n
l
(
0
≤
l
≤
n
)
为
奇
数
。
假
设
对
小
于
n
的
情
形
命
题
成
立
。
我
们
来
考
察
等
于
n
的
情
形
,
此
时
全
体
组
合
数
C
n
l
分
别
为
1
,
n
,
n
(
n
−
1
)
2
!
,
⋯
,
n
(
n
−
1
)
⋯
(
n
−
l
+
1
)
l
!
,
⋯
,
n
,
1
要
使
这
些
数
都
为
奇
数
;
首
先
,
第
二
项
及
倒
数
第
二
项
的
n
应
是
奇
数
,
即
n
=
2
m
+
1
;
另
外
,
在
其
余
各
项
的
分
子
、
分
母
中
,
把
奇
因
子
去
掉
后
,
余
下
部
分
以
n
=
2
m
+
1
代
入
,
恰
得
m
1
,
m
(
m
−
1
)
1
×
2
,
⋯
,
m
1
要
使
这
些
数
均
为
奇
数
,
则
它
们
也
应
全
是
奇
数
,
而
它
们
恰
是
m
(
<
n
)
时
的
全
体
C
m
l
(
0
<
l
<
m
)
。
由
归
纳
假
设
知
,
它
们
都
是
奇
数
的
充
要
条
件
是
,
m
有
m
=
2
k
−
1
的
形
式
,
此
时
n
=
2
m
+
1
=
2
(
2
k
−
1
)
+
1
=
2
k
+
1
−
1
。
由
第
二
数
学
归
纳
法
可
知
,
该
命
题
对
任
意
正
整
数
n
都
成
立
。
证:\\ \quad \quad 当\,n \le 7\,时,直接验证可知,仅在\,n=1=2^1-1,n=3=2^2-1,n=7=2^3-1\,时,组合数\,C_n^l(0 \le l \le n)\, \\ \quad \quad 为奇数。假设对小于\,n\,的情形命题成立。我们来考察等于\,n\,的情形,此时全体组合数\,C_n^l\,分别为 \\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1,n,{\Large n(n-1) \over 2\,!},\cdots,{\Large n(n-1)\cdots(n-l+1) \over l\,!},\cdots,n,1 \\ \quad \quad 要使这些数都为奇数;首先,第二项及倒数第二项的\,n\,应是奇数,即\,n=2m+1\,;\\ \quad \quad 另外,在其余各项的分子、分母中,把奇因子去掉后,余下部分以\,n=2m+1\,代入,恰得\\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quad \qquad \qquad \qquad \qquad {\Large m \over 1},{\Large m(m-1) \over 1 \times 2},\cdots,{\Large m \over 1} \\ \quad \quad 要使这些数均为奇数,则它们也应全是奇数,而它们恰是\,m(\lt n)\,时的全体\,C_m^l(0 \lt l \lt m)\,。\\ \quad \quad 由归纳假设知,它们都是奇数的充要条件是,m\,有\,m=2^k-1\,的形式,此时\\ \quad \quad \qquad \qquad n = 2m+1 = \,2(2^k-1)+1=2^{k+1}-1\,。\\ \qquad 由第二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
证:当n≤7时,直接验证可知,仅在n=1=21−1,n=3=22−1,n=7=23−1时,组合数Cnl(0≤l≤n)为奇数。假设对小于n的情形命题成立。我们来考察等于n的情形,此时全体组合数Cnl分别为1,n,2!n(n−1),⋯,l!n(n−1)⋯(n−l+1),⋯,n,1要使这些数都为奇数;首先,第二项及倒数第二项的n应是奇数,即n=2m+1;另外,在其余各项的分子、分母中,把奇因子去掉后,余下部分以n=2m+1代入,恰得1m,1×2m(m−1),⋯,1m要使这些数均为奇数,则它们也应全是奇数,而它们恰是m(<n)时的全体Cml(0<l<m)。由归纳假设知,它们都是奇数的充要条件是,m有m=2k−1的形式,此时n=2m+1=2(2k−1)+1=2k+1−1。由第二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
事实上
当 n = 2 m + 1 时 , C n 2 k + 1 = C 2 m + 1 2 k + 1 = ( 2 m + 1 ) ( 2 m ) ( 2 m − 1 ) ⋯ ( 2 m − 2 k + 1 ) ( 2 k + 1 ) ! = 去 掉 奇 因 数 , 奇 偶 性 不 变 ( 2 m ) ( 2 m − 2 ) ⋯ ( 2 m − 2 k + 2 ) ( 2 k ) ( 2 k − 2 ) ⋯ 2 = 上 下 同 时 除 以 2 k , 奇 偶 性 不 变 m ( m − 1 ) ⋯ ( m − k + 1 ) k ! = C m k ( 1 ) 于 是 得 : C n 2 k + 2 = C n 2 k + 1 ⋅ n − 2 k − 1 2 k + 2 = 奇 偶 性 不 变 = C m k ⋅ n − 2 k − 1 2 k + 2 = C m k ⋅ ( 2 m + 1 ) − 2 k − 1 2 k + 2 = 上 下 同 时 除 以 2 , 奇 偶 性 不 变 C m k ⋅ m − k k + 1 = C m k + 1 ( 2 ) 于 是 , 由 于 假 定 m = 2 h − 1 为 奇 数 , 且 n = 2 m + 1 为 奇 数 , 则 对 于 任 意 1 ≤ t ≤ n , 若 t 为 偶 数 , 必 可 取 k 1 = t 2 ≤ n − 1 2 = m , 应 用 ( 2 ) 式 , 使 得 C n t 与 C m k 1 的 奇 偶 性 相 同 ; 若 t 为 奇 数 , 必 可 取 k 2 = t − 1 2 ≤ n − 1 2 = m , 应 用 ( 1 ) 式 , 使 得 C n t 与 C m k 2 的 奇 偶 性 相 同 。 于 是 如 果 当 m = 2 k − 1 时 , 命 题 成 立 , 那 么 n = 2 m + 1 = 2 k + 1 − 1 时 , 命 题 也 成 立 。 那 么 由 数 学 归 纳 法 可 知 , 该 命 题 成 立 。 \begin{aligned}当\,n=2m+1\,时,& C_{n}^{2k+1}=C_{2m+1}^{2k+1}={ (2m+1)(2m)(2m-1)\cdots(2m-2k+1) \over (2k+1)\,! }\\ & \xlongequal[]{去掉奇因数,奇偶性不变}{ (2m)(2m-2)\cdots(2m-2k+2) \over (2k)(2k-2)\cdots2} \\ \\ &\xlongequal[]{上下同时除以2^k,奇偶性不变} {m(m-1)\cdots(m-k+1) \over k\,!} \\ &= C_m^k \quad (1)\end{aligned} \\ 于是得:\\ \begin{aligned} \\ \quad \quad C_n^{2k+2} &= C_n^{2k+1} \cdot {n-2k-1 \over 2k+2} \xlongequal[]{奇偶性不变}=C_m^k \cdot {n-2k-1 \over 2k+2} \\ &=C_m^k \cdot {(2m+1)-2k-1 \over 2k+2} \xlongequal[]{上下同时除以2,奇偶性不变}C_m^k \cdot {m-k \over k+1} \\ &=C_m^{k+1} \quad (2)\end{aligned} \\ 于是,由于假定\,m=2^h-1\,为奇数,且\,n=2m+1\,为奇数,则对于任意\,1 \le t \le n\,,\\ \quad \quad 若\,t\,为偶数,必可取\,k_1={\large t \over 2}\, \le {\large n-1 \over 2}=m\,,应用(2)式,使得\,C_n^t\,与\,C_m^{k_1}\,的奇偶性相同;\\ \quad \quad 若\,t\,为奇数,必可取\,k_2\,={\large t-1 \over 2} \le {\large n-1 \over 2}=m,应用\,(1)\,式,使得\,C_n^t\,与\,C_m^{k_2}\,的奇偶性相同。\\ 于是 如果当\,m=2^k-1\,时,命题成立,那么\,n=2m+1=2^{k+1}-1\,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成立。 当n=2m+1时,Cn2k+1=C2m+12k+1=(2k+1)!(2m+1)(2m)(2m−1)⋯(2m−2k+1)去掉奇因数,奇偶性不变(2k)(2k−2)⋯2(2m)(2m−2)⋯(2m−2k+2)上下同时除以2k,奇偶性不变k!m(m−1)⋯(m−k+1)=Cmk(1)于是得:Cn2k+2=Cn2k+1⋅2k+2n−2k−1奇偶性不变=Cmk⋅2k+2n−2k−1=Cmk⋅2k+2(2m+1)−2k−1上下同时除以2,奇偶性不变Cmk⋅k+1m−k=Cmk+1(2)于是,由于假定m=2h−1为奇数,且n=2m+1为奇数,则对于任意1≤t≤n,若t为偶数,必可取k1=2t≤2n−1=m,应用(2)式,使得Cnt与Cmk1的奇偶性相同;若t为奇数,必可取k2=2t−1≤2n−1=m,应用(1)式,使得Cnt与Cmk2的奇偶性相同。于是如果当m=2k−1时,命题成立,那么n=2m+1=2k+1−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由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成立。
例题2-3
已
知
,
斐
波
那
契
(
F
i
b
o
n
a
c
c
i
)
数
列
{
f
n
}
满
足
f
1
=
1
,
f
2
=
1
,
f
n
=
f
n
−
1
+
f
n
−
2
(
n
≥
3
)
,
试
证
:
f
n
=
1
5
[
(
1
+
5
2
)
n
−
(
1
−
5
2
)
n
]
已知,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f_n\}\,满足 \\ \qquad f_1=1\,,\,f_2=1\,,\,f_n=f_{n-1}+f_{n-2}\,\,(n \ge 3)\,,\\ 试证:\quad f_n={\large 1 \over \sqrt[]{5}}[({\large 1+\sqrt[]{5} \over 2})^n-({\large 1-\sqrt[]{5} \over 2})^n]
已知,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fn}满足f1=1,f2=1,fn=fn−1+fn−2(n≥3),试证:fn=51[(21+5)n−(21−5)n]
证
明
:
(
1
)
当
n
=
1
,
2
时
,
通
过
验
证
可
知
,
f
1
=
1
,
f
2
=
1
,
可
知
命
题
是
成
立
的
;
(
2
)
假
设
当
1
≤
m
≤
k
−
1
,
f
n
的
等
式
成
立
,
当
n
=
k
时
,
观
察
1
+
5
2
,
1
−
5
2
与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的
求
根
公
式
x
1
,
x
2
=
−
b
±
b
2
−
4
a
c
2
a
式
子
构
造
相
似
,
通
过
比
对
求
得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为
x
2
−
x
−
1
=
0
,
设
x
1
=
1
+
5
2
,
x
2
=
1
−
5
2
,
则
有
:
(
1
x
1
)
2
+
1
x
1
=
1
(
1
)
∣
(
1
x
2
)
2
+
1
x
2
=
1
(
2
)
由
:
f
k
=
1
5
[
(
x
1
)
k
−
(
x
2
)
k
]
(
3
)
f
k
−
1
=
1
5
[
(
1
x
1
)
(
x
1
)
k
−
(
1
x
2
)
(
x
2
)
k
]
(
4
)
f
k
−
2
=
1
5
[
(
1
x
1
)
2
(
x
1
)
k
−
(
1
x
2
)
2
(
x
2
)
k
]
(
5
)
则
由
(
1
)
,
(
2
)
式
,
可
知
(
3
)
=
(
4
)
+
(
5
)
,
即
f
k
=
f
k
−
1
+
f
k
−
2
,
故
命
题
也
成
立
;
综
上
,
由
第
二
数
学
归
纳
法
可
知
,
该
命
题
对
任
何
正
整
数
都
成
立
。
证明:\\ \qquad (1)\,当\,n\,=1,2\,时,通过验证可知,f_1=1,f_2=1,\,可知命题是成立的;\\ \qquad (2)\,假设当\,1 \le m \le k-1\,,f_n\,的等式成立,当\,n=k\,时,观察{\large 1+\sqrt[]{5} \over 2},{\large 1-\sqrt{5} \over 2}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 \qquad \qquad \qquad \qquad x_1,x_2={\large -b \pm \sqrt{b^2-4ac} \over 2a} \\ \qquad \quad \,\,式子构造相似,通过比对求得一元二次方程为\,\,x^2-x-1=0\,,设\,x_1 = {\large 1+\sqrt{5} \over 2}\,,x_2= {\large 1-\sqrt{5} \over 2}\,,则有:\\ \qquad \qquad \qquad ({\large1 \over x_1})^2 + {\large1 \over x_1} = 1 \qquad (1)\,\qquad | \qquad ({\large1 \over x_2})^2 + {\large1 \over x_2} = 1 \qquad (2) \\ \quad \quad \,\, 由:\\ \qquad \qquad \qquad f_k={\large 1 \over \sqrt[]{5}}[(x_1)^k-(x_2)^k] \quad (3) \\ \qquad \qquad \qquad f_{k-1}={\large 1 \over \sqrt[]{5}}[({\large 1 \over x_1})(x_1)^k-({\large 1 \over x_2})(x_2)^k] \quad (4) \\ \qquad \qquad \qquad f_{k-2}={\large 1 \over \sqrt[]{5}}[({\large 1 \over x_1})^2(x_1)^k-({\large 1 \over x_2})^2(x_2)^k] \quad (5) \\ \qquad \,\,则由\,(1),(2)\,式,可知\,(3)= (4)+(5)\,,\,即\,f_k = f_{k-1}+f_{k-2}\,,\,故命题也成立;\\ \qquad 综上,由第二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对任何正整数都成立。
证明:(1)当n=1,2时,通过验证可知,f1=1,f2=1,可知命题是成立的;(2)假设当1≤m≤k−1,fn的等式成立,当n=k时,观察21+5,21−5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1,x2=2a−b±b2−4ac式子构造相似,通过比对求得一元二次方程为x2−x−1=0,设x1=21+5,x2=21−5,则有:(x11)2+x11=1(1)∣(x21)2+x21=1(2)由:fk=51[(x1)k−(x2)k](3)fk−1=51[(x11)(x1)k−(x21)(x2)k](4)fk−2=51[(x11)2(x1)k−(x21)2(x2)k](5)则由(1),(2)式,可知(3)=(4)+(5),即fk=fk−1+fk−2,故命题也成立;综上,由第二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对任何正整数都成立。
“跳跃”的数学归纳法
概念
设 P ( n ) 是 一 个 含 有 正 整 数 n 的 命 题 , 如 果 ( 1 ) 当 k = 1 , 2 , ⋯ , k 0 时 , 命 题 P ( k ) 是 成 立 的 ; ( 2 ) 由 P ( k ) 成 立 必 可 推 得 P ( k + k 0 ) 成 立 , 那 么 P ( n ) 对 所 有 正 整 数 n 都 成 立 。 \quad \quad 设{\color{Black}P(n)}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的命题,如果\\ \,\,\quad \quad \quad (1)\,当\,k=1,2,\cdots,k_0\,时,命题P(k)是成立的;\\\,\,\quad \quad \quad(2)\,\,由\,P(k)\,成立必可推得\,P(k+k_0)\,成立,\\ \quad \quad 那么\,P(n)\,对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设P(n)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的命题,如果(1)当k=1,2,⋯,k0时,命题P(k)是成立的;(2)由P(k)成立必可推得P(k+k0)成立,那么P(n)对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这个归纳法的起点是一组事实,相当于对所有正整数以 k 0 k_0 k0 个为一组的规模 ( 跨度为 k 0 k_0 k0 ) 进行分组,形成一个分组序列,然后由前一个分组导出后一个分组,不断进行下去,这是分类分组的思想。
例题
例题3-1
求
证
:
方
程
x
+
2
y
=
n
(
n
≥
1
)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组
数
为
n
+
1
2
+
1
+
(
−
1
)
n
4
证
明
如
下
:
(
1
)
当
n
=
1
时
,
(
x
,
y
)
=
(
1
,
0
)
;
当
n
=
2
时
,
(
x
,
y
)
=
(
0
,
1
)
,
可
验
证
命
题
都
是
成
立
的
。
(
2
)
假
设
当
n
=
k
时
,
命
题
成
立
,
则
当
n
=
k
+
2
时
,
x
+
2
y
=
k
+
2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个
数
,
等
价
于
x
+
2
(
y
−
1
)
=
k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个
数
,
等
价
于
x
+
2
y
=
k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个
数
加
上
(
x
,
y
)
=
(
k
+
2
,
−
1
)
这
一
组
,
组
数
为
k
+
1
2
+
1
+
(
−
1
)
k
4
+
1
=
k
+
2
2
+
1
+
(
−
1
)
k
+
2
4
,
因
此
命
题
也
成
立
。
(
3
)
综
上
,
根
据
数
学
归
纳
法
可
知
,
该
命
题
对
所
有
n
≥
1
都
成
立
。
\begin{aligned}& 求证:方程\,x+2y=n(n \ge 1)\,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为\,\,{n+1 \over 2}+{1+(-1)^n \over 4}\,\,\\ & 证明如下:\\ &\quad \quad (1) \,当\,n=1\,时,(x,y)=(1,0);当\,n=2时,(x,y)=(0,1)\,,可验证命题都是成立的。\\ &\quad \quad (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则当\,n=k+2\,时,x+2y=k+2\,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 &\quad \quad \quad \,\,等价于\,x+2(y-1)=k\,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等价于\,x+2y=k\,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加上\\ &\quad \quad \quad\,\,(x,y)=(k+2,-1)这一组,组数为\,{k+1 \over 2}+{1+(-1)^k \over 4}+1={k+2 \over 2}+{1+(-1)^{k+2} \over 4}\,,因此命题也成立。\\ &\quad\quad (3)\,综上,根据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对所有\,n \ge 1\,都成立。\end{aligned}
求证:方程x+2y=n(n≥1)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为2n+1+41+(−1)n证明如下:(1)当n=1时,(x,y)=(1,0);当n=2时,(x,y)=(0,1),可验证命题都是成立的。(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则当n=k+2时,x+2y=k+2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等价于x+2(y−1)=k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等价于x+2y=k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加上(x,y)=(k+2,−1)这一组,组数为2k+1+41+(−1)k+1=2k+2+41+(−1)k+2,因此命题也成立。(3)综上,根据数学归纳法可知,该命题对所有n≥1都成立。
更一般地, 方程
x
+
m
y
=
n
x+my=n
x+my=n 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为
⌊
n
m
⌋
+
1
\large \lfloor {n \over m} \rfloor+1
⌊mn⌋+1 ,其中
⌊
n
m
⌋
\large \lfloor {n \over m} \rfloor
⌊mn⌋ 表示向下取整,也即商
n
m
\large {n \over m}
mn 的整数部分。
跷跷板归纳法
概念
设 有 两 个 关 于 正 整 数 n 的 命 题 A n , B n , 如 果 ( 1 ) A 1 成 立 ; ( 2 ) 假 设 A k 成 立 , 则 推 出 B k 成 立 ; ( 3 ) 假 设 B k 成 立 , 则 推 出 A k + 1 成 立 , 那 么 对 于 任 意 正 整 数 n , 命 题 A n , B n 都 成 立 。 \quad \quad 设有两个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A_n,B_n\,,如果\\ \quad \quad \quad\,(1)\,A_1\,成立;\\ \quad \quad \quad\,(2)\,假设\,A_k\,成立,则推出\,B_k\,成立;\\ \quad \quad \quad \,(3)\,假设\,B_k\,成立,则推出\,A_{k+1}\,成立,\\ \quad \quad那么对于任意正整数\,n\,,命题\,A_n,B_n\,都成立。 设有两个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An,Bn,如果(1)A1成立;(2)假设Ak成立,则推出Bk成立;(3)假设Bk成立,则推出Ak+1成立,那么对于任意正整数n,命题An,Bn都成立。
例题
例题4-1
假 设 数 列 { a n } 满 足 : a 2 n = 3 n 2 , a 2 n − 1 = 3 n ( n − 1 ) + 1 , n = 1 , 2 , 3 , . . . 。 设 S m 为 数 列 的 前 m 项 的 和 , 即 S m = a 1 + a 2 + ⋯ + a m 。 求 证 : ( 1 ) S 2 n − 1 = 1 2 n ( 4 n 2 − 3 n + 1 ) ( 2 ) S 2 n = 1 2 n ( 4 n 2 + 3 n + 1 ) 假设数列 \{ a_n \}满足:a_{2n} = 3n^2,a_{2n-1} = 3n(n-1)+1,n=1,2,3,...。\\ 设\,S_m\,为数列的前\,m\,项的和,即\,S_m = a_1+a_2+\cdots+a_m\,。\\求证:\\\begin{aligned}\quad \quad (1)\,S_{2n-1} &={1 \over 2}n(4n^2-3n+1) \\ \quad \quad (2)\,\,\,\,\,\, S_{2n} &= {1 \over 2}n(4n^2+3n+1) \end{aligned} 假设数列{an}满足:a2n=3n2,a2n−1=3n(n−1)+1,n=1,2,3,...。设Sm为数列的前m项的和,即Sm=a1+a2+⋯+am。求证:(1)S2n−1(2)S2n=21n(4n2−3n+1)=21n(4n2+3n+1)
自行证明即可
例题4-2
设 r ( n ) 表 示 方 程 x + 2 y = n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组 数 , 试 证 : r ( 2 l − 1 ) = l , r ( 2 l ) = l + 1 证 : 这 里 , 设 命 题 A n 是 “ r ( 2 n − 1 ) = n ” , 命 题 B n 是 “ r ( 2 n ) = n + 1 ” 。 当 n = 1 时 , 方 程 x + 2 y = 1 仅 有 一 组 非 负 整 数 解 x = 1 , y = 0 , 所 以 命 题 A 1 成 立 。 假 设 r ( 2 k − 1 ) = k , 即 A k 成 立 , 则 当 n = 2 k 时 , 方 程 x + 2 y = 2 k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组 数 r ( 2 k ) 可 分 为 两 类 : 一 类 是 x = 0 , 解 的 组 数 等 于 1 ; 一 类 是 x ≥ 1 , 解 的 组 数 等 于 方 程 ( x − 1 ) + 2 y = 2 k − 1 满 足 x − 1 ≥ 0 , y ≥ 0 ( x , y 都 是 整 数 ) 的 解 的 组 数 r ( 2 k − 1 ) 。 所 以 r ( 2 k ) = 1 + r ( 2 k − 1 ) = k + 1 , 即 命 题 B k 成 立 。 假 设 r ( 2 k ) = k + 1 , 即 B k 成 立 , 则 当 n = 2 k + 1 时 , 方 程 x + 2 y = 2 k + 1 的 非 负 整 数 解 的 组 数 r ( 2 k + 1 ) 同 样 可 以 分 为 两 类 : 一 类 是 x = 0 , 解 的 组 数 等 于 0 ; 一 类 是 x ≥ 1 , 解 的 组 数 等 于 方 程 ( x − 1 ) + 2 y = 2 k 满 足 x − 1 ≥ 0 , y ≥ 0 ( x , y 都 是 整 数 ) 的 解 的 组 数 r ( 2 k ) 。 所 以 r ( 2 k + 1 ) = 0 + r ( 2 k ) = k + 1 , 即 命 题 A k + 1 也 成 立 。 因 此 , 由 跷 跷 板 归 纳 法 可 知 , 对 一 切 非 负 整 数 l , 有 : r ( 2 l − 1 ) = l , r ( 2 l ) = l + 1 设\,r(n)\,表示方程\,x+2y=n\,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试证:\\ \quad \quad r(2l-1)=l,r(2l)=l+1 \\证:\\ \quad \quad 这里,设命题\,A_n\,是“\,r(2n-1)=n\,”,命题\,B_n\,是“\,r(2n)=n+1\,”。\\ \quad \quad 当\,n=1\,时,方程\,x+2y=1\,仅有一组非负整数解\,x=1,y=0\,,所以命题A_1成立。\\ \quad \quad 假设\,r(2k-1)=k\,,即\,A_k\,成立,则当\,n=2k\,时,方程\,x+2y=2k\,的非负整数 \\ \quad \quad 解的组数\,r(2k)\,可分为两类:\\ \quad \quad 一类是\,x=0,解的组数等于1;一类是\,x \ge 1\,,解的组数等于方程\,(x-1)+2y=2k-1\,满足\,x-1 \ge 0,y \ge 0(x,y都是整数)\,的解的组数\,r(2k-1)\,。所以 \,r(2k) = 1+r(2k-1) = k+1\,,即命题\,B_k\,成立。\\ \quad \quad 假设\,r(2k)=k+1\,,即\,B_k\,成立,则当\,n=2k+1\,时,方程\,x+2y=2k+1\,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r(2k+1) \\ \quad \quad 同样可以分为两类:\\ \quad \quad \,一类是\,x=0\,,解的组数等于0\,;一类是\,x \ge 1\,,解的组数等于方程\,(x-1)+2y=2k\,满足 \,x-1 \ge 0,y \ge 0(x,y都是整数)\,的解的组数\,r(2k)\,。所以\,r(2k+1)=0+r(2k)=k+1\,,即命题A_{k+1}也成立。\\ \quad \quad 因此,由跷跷板归纳法可知,对一切非负整数l,有:r(2l-1)=l,r(2l)=l+1 设r(n)表示方程x+2y=n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试证:r(2l−1)=l,r(2l)=l+1证:这里,设命题An是“r(2n−1)=n”,命题Bn是“r(2n)=n+1”。当n=1时,方程x+2y=1仅有一组非负整数解x=1,y=0,所以命题A1成立。假设r(2k−1)=k,即Ak成立,则当n=2k时,方程x+2y=2k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r(2k)可分为两类:一类是x=0,解的组数等于1;一类是x≥1,解的组数等于方程(x−1)+2y=2k−1满足x−1≥0,y≥0(x,y都是整数)的解的组数r(2k−1)。所以r(2k)=1+r(2k−1)=k+1,即命题Bk成立。假设r(2k)=k+1,即Bk成立,则当n=2k+1时,方程x+2y=2k+1的非负整数解的组数r(2k+1)同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x=0,解的组数等于0;一类是x≥1,解的组数等于方程(x−1)+2y=2k满足x−1≥0,y≥0(x,y都是整数)的解的组数r(2k)。所以r(2k+1)=0+r(2k)=k+1,即命题Ak+1也成立。因此,由跷跷板归纳法可知,对一切非负整数l,有:r(2l−1)=l,r(2l)=l+1
反向归纳法
概念
设 P ( n ) 是 与 自 然 数 n 相 关 的 命 题 , 如 果 ( 1 ) 存 在 一 个 递 增 的 无 限 自 然 数 序 列 { n k } , 使 命 题 P n k 成 立 , ( 2 ) 在 假 设 当 n = k + 1 时 命 题 P k + 1 成 立 的 前 提 下 , 当 n = k 时 , P ( k ) 成 立 , 那 么 命 题 P ( n ) 对 所 有 自 然 数 n 都 是 成 立 的 。 设\,P(n)\,是与自然数\,n\,相关的命题,如果\\ \quad \quad(1)\,存在一个递增的无限自然数序列\{n_k\},使命题\,P_{nk}成立\,,\\ \quad \quad (2)\,在假设当\,n=k+1\,时命题\,P_{k+1}\,成立的前提下,当\,n=k\,时,P(k)\,成立,\\ 那么命题\,P(n)\,对所有自然数\,n\,都是成立的。 设P(n)是与自然数n相关的命题,如果(1)存在一个递增的无限自然数序列{nk},使命题Pnk成立,(2)在假设当n=k+1时命题Pk+1成立的前提下,当n=k时,P(k)成立,那么命题P(n)对所有自然数n都是成立的。
例题
例题5-1
设 p 是 素 数 , 而 m 是 正 整 数 , 试 证 : m p − m 是 p 的 倍 数 。 证 : 令 m = t p ( t 是 正 整 数 ) , 则 ( t p ) p − t p 是 p 的 倍 数 , 即 有 无 穷 多 个 正 整 数 t p ( t = 1 , 2 , ⋯ ) , 使 得 m p − m 是 p 的 倍 数 。 假 设 m = k + 1 时 , ( k + 1 ) p − ( k + 1 ) 是 p 的 倍 数 , 则 由 ( k + 1 ) p − ( k + 1 ) = ( k p − k ) + C p 1 k p − 1 + C p 2 k p − 2 + ⋯ + C p p − 1 k 以 及 C p i = p ( p − 1 ) ⋯ ( p − i + 1 ) i ! ( 1 ≤ i ≤ p − 1 ) 是 p 的 倍 数 , 知 k p − k 是 p 的 倍 数 。 从 而 根 据 反 向 归 纳 法 , 对 任 意 正 整 数 m , m p − m 都 是 p 的 倍 数 。 设\,p\,是素数,而\,m\,是正整数,试证:m^p-m是\,p\,的倍数。\\ 证:\\ \quad \quad 令\,m=tp(t\,是正整数)\,,则\,(tp)^p-tp\,是\,p\,的倍数,即有无穷多个正整数\,tp(t=1,2,\cdots)\,,使得 \\ \,m^p-m\,是\,p\,的倍数。假设\,m=k+1\,时,(k+1)^p-(k+1)\,是\,p\,的倍数,则由 \\ \quad \quad (k+1)^p-(k+1)=(k^p-k)+C_p^1k^{p-1}+C_p^2k^{p-2}+\,\cdots\,+C_p^{p-1}k \\以及 \\ \quad \quad C_p^i={\Large p(p-1)\cdots(p-i+1) \over i\,!}\,\,(1 \le i \le p-1)是\,p\,的倍数,知\,k^p-k\,是\,p\,的倍数。\\ 从而根据反向归纳法,对任意正整数\,m\,,m^p-m\,都是\,p\,的倍数。 设p是素数,而m是正整数,试证:mp−m是p的倍数。证:令m=tp(t是正整数),则(tp)p−tp是p的倍数,即有无穷多个正整数tp(t=1,2,⋯),使得mp−m是p的倍数。假设m=k+1时,(k+1)p−(k+1)是p的倍数,则由(k+1)p−(k+1)=(kp−k)+Cp1kp−1+Cp2kp−2+⋯+Cpp−1k以及Cpi=i!p(p−1)⋯(p−i+1)(1≤i≤p−1)是p的倍数,知kp−k是p的倍数。从而根据反向归纳法,对任意正整数m,mp−m都是p的倍数。
精彩的部分来了
例题5-2:精彩!
证
明
:
(
算
术
平
均
值
−
几
何
平
均
值
不
等
式
)
设
命
题
P
(
n
)
为
:
a
1
,
a
2
,
⋯
,
a
n
是
n
个
非
负
实
数
,
则
成
立
不
等
式
a
1
+
a
2
+
⋯
+
a
n
n
≥
a
1
a
2
⋯
a
n
n
其
中
等
号
成
立
的
充
分
必
要
条
件
是
a
1
=
a
2
=
⋯
=
a
n
证明:(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不等式) \\ \qquad 设命题\,P(n)为:\,\,a_1,a_2,\cdots,a_n\,是\,n\,个非负实数,则成立不等式 \\ \quad \quad \qquad {\Large a_1+a_2+\cdots+a_n \over n} \ge \sqrt[n]{\large a_1a_2\cdots a_n} \\ \qquad 其中等号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_1=a_2=\cdots=a_n
证明:(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不等式)设命题P(n)为:a1,a2,⋯,an是n个非负实数,则成立不等式na1+a2+⋯+an≥na1a2⋯an其中等号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1=a2=⋯=an
证
:
(
1
)
当
n
=
1
,
命
题
P
(
1
)
显
然
成
立
;
当
n
=
2
时
,
由
于
(
a
1
−
a
2
)
2
4
≥
0
,
因
此
a
1
+
a
2
2
≥
a
1
a
2
,
P
(
2
)
显
然
成
立
。
(
2
)
假
设
n
=
2
k
时
不
等
式
成
立
,
则
当
n
=
2
k
+
1
时
,
不
等
式
1
2
k
+
1
∑
i
=
1
2
k
+
1
a
i
=
1
2
[
1
2
k
∑
i
=
1
2
k
a
i
+
1
2
k
∑
i
=
2
k
+
1
2
k
+
1
a
i
]
≥
(
1
2
k
∑
i
=
1
2
k
a
i
)
⋅
(
1
2
k
∑
i
=
2
k
+
1
2
k
+
1
a
i
)
≥
∏
i
=
1
2
k
a
i
2
k
⋅
∏
i
=
2
k
+
1
2
k
+
1
a
i
2
k
=
∏
i
=
1
2
k
+
1
a
i
2
k
+
1
也
成
立
,
故
存
在
一
个
递
增
的
无
限
自
然
数
序
列
{
n
k
=
2
k
,
k
≥
1
}
,
使
命
题
P
n
k
成
立
。
(
3
)
假
设
当
n
=
k
+
1
时
,
命
题
成
立
,
当
n
=
k
时
,
由
:
1
k
∑
i
=
1
k
a
i
=
1
k
+
1
(
k
+
1
k
)
∑
i
=
1
k
a
i
=
1
k
+
1
[
∑
i
=
1
k
a
i
+
1
k
∑
i
=
1
k
a
i
]
≥
(
∏
i
=
1
k
a
i
)
⋅
(
1
k
∑
i
=
1
k
a
i
)
k
+
1
将
以
上
不
等
式
两
边
升
高
k
+
1
次
幂
,
就
有
(
1
k
∑
i
=
1
k
a
i
)
k
+
1
≥
(
∏
i
=
1
k
a
i
)
⋅
(
1
k
∑
i
=
1
k
a
i
)
然
后
两
边
约
去
公
因
子
1
k
∑
i
=
1
k
a
i
,
再
开
k
次
方
根
,
就
得
到
1
k
∑
i
=
1
k
a
i
≥
∏
i
=
1
k
a
i
k
综
上
,
由
反
向
归
纳
法
可
知
,
命
题
P
(
n
)
对
任
意
正
整
数
都
成
立
。
证:\\ \qquad (1)当\,n=1\,,命题\,P(1)\,显然成立;\,当\,n=2\,时,由于\,{\Large (a_1-a_2)^2 \over 4} \ge 0\,,因此\,{\Large a_1+a_2 \over 2} \ge \sqrt[]{a_1a_2}\,,\,P(2)\,显然成立。\\ \qquad (2) \,假设\,n=2^k\,时不等式成立,则当\,n=2^{k+1}\,时,不等式 \\ \qquad \quad \begin{aligned}{ 1 \over 2^{k+1}}\sum_{i=1}^{2^{k+1}} a_i &={1 \over 2}[{1 \over 2^k}\sum_{i=1}^{2^k}a_i+{1 \over 2^k}\sum_{i=2^k+1}^{2^{k+1}}a_i] \\ &\ge \sqrt[]{({1 \over 2^k}\sum_{i=1}^{2^k}a_i)\cdot({1 \over 2^k}\sum_{i=2^k+1}^{2^{k+1}}a_i)} \\ & \ge \sqrt[]{\sqrt[2^k]{\prod_{i=1}^{2^k}a_i} \,\,\,\cdot \sqrt[2^k]{\prod_{i=2^k+1}^{2^{k+1}}a_i}} \\ &= \sqrt[2^{k+1}]{\prod_{i=1}^{2^{k+1}}a_i} \end{aligned} \\ \qquad 也成立,故存在一个递增的无限自然数序列\{n_k=2^k,k \ge 1\},使命题\,P_{nk}成立。\\ \qquad (3)\,假设当\,n=k+1\,时,命题成立,当\,n=k\,时,由:\\ \qquad \begin{aligned}\quad \quad {1 \over k}\sum_{i=1}^{k}a_i &= {1 \over k+1}({k+1 \over k})\sum_{i=1}^ka_i={1 \over k+1}[\sum_{i=1}^{k}a_i+{1 \over k}\sum_{i=1}^{k}a_i] \\ & \ge \sqrt[k+1]{(\prod_{i=1}^{k}a_i)\cdot({1 \over k}\sum_{i=1}^{k}a_i)}\end{aligned} \\ \qquad \quad 将以上不等式两边升高\,k+1\,次幂,就有 \\ \qquad \qquad \begin{aligned}({1 \over k}\sum_{i=1}^{k}a_i)^{k+1} \ge (\prod_{i=1}^{k}a_i) \cdot ({1 \over k}\sum_{i=1}^ka_i) \end{aligned} \\ \quad \quad 然后两边约去公因子\,\begin{aligned}{1 \over k}\sum_{i=1}^ka_i\end{aligned}\,,再开\,k\,次方根,就得到 \\ \quad \quad \qquad \qquad \qquad \begin{aligned}{1 \over k}\sum_{i=1}^{k}a_i \ge \sqrt[k]{\prod_{i=1}^ka_i}\end{aligned} \\ \qquad 综上,由反向归纳法可知,命题\,P(n)\,对任意正整数都成立。
证:(1)当n=1,命题P(1)显然成立;当n=2时,由于4(a1−a2)2≥0,因此2a1+a2≥a1a2,P(2)显然成立。(2)假设n=2k时不等式成立,则当n=2k+1时,不等式2k+11i=1∑2k+1ai=21[2k1i=1∑2kai+2k1i=2k+1∑2k+1ai]≥(2k1i=1∑2kai)⋅(2k1i=2k+1∑2k+1ai)≥2ki=1∏2kai⋅2ki=2k+1∏2k+1ai=2k+1i=1∏2k+1ai也成立,故存在一个递增的无限自然数序列{nk=2k,k≥1},使命题Pnk成立。(3)假设当n=k+1时,命题成立,当n=k时,由:k1i=1∑kai=k+11(kk+1)i=1∑kai=k+11[i=1∑kai+k1i=1∑kai]≥k+1(i=1∏kai)⋅(k1i=1∑kai)将以上不等式两边升高k+1次幂,就有(k1i=1∑kai)k+1≥(i=1∏kai)⋅(k1i=1∑kai)然后两边约去公因子k1i=1∑kai,再开k次方根,就得到k1i=1∑kai≥ki=1∏kai综上,由反向归纳法可知,命题P(n)对任意正整数都成立。
推广:数学归纳法也可用于实数相关的问题?
Note : 应以开放的思维看待数学归纳法,学习其思维的精神与本质,而不要被其形式所束缚。
比如:
设 P ( x ) 是 与 非 负 实 数 相 关 的 命 题 , 如 果 ( 1 ) 当 x ∈ [ 0 , 1 ] 时 , P ( x ) 成 立 ; ( 2 ) 在 假 设 P ( x ) 成 立 的 前 提 下 , 可 推 出 P ( x + 1 ) 成 立 , 那 么 命 题 P ( x ) 对 所 有 非 负 实 数 x 都 是 成 立 的 设\,P(x)\,是与非负实数相关的命题,如果 \\ \qquad (1) \, 当\, x \in [0,1]\,时,P(x)成立;\\ \qquad (2) \, 在假设\,P(x)\,成立的前提下,可推出\,P(x+1)\,成立,\\ 那么命题\,P(x)\,对所有非负实数\,x\,都是成立的 设P(x)是与非负实数相关的命题,如果(1)当x∈[0,1]时,P(x)成立;(2)在假设P(x)成立的前提下,可推出P(x+1)成立,那么命题P(x)对所有非负实数x都是成立的。
一些保守的思考与联想
Note : 数学归纳法本质就是:起点(起始状态) --> 桥梁(状态转移方程) --> 结论(结果),最难的就是“桥梁”的构建与证明。从思维形式上,它有点像算法思维中的“动态规划”法。
End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