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USB2.0协议作为通用串行总线(USB)的一个重要版本,自2000年发布以来,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至480Mbps,相比USB1.1提高了40倍。该协议支持即插即用,热插拔,以及多种数据传输类型。它包括主机、设备、集线器、端口、数据包结构和动态功率管理等关键组件。该压缩包还可能包含USB1.1的中文翻译稿,对于开发者理解USB1.1至USB2.0的演进以及USB设备开发非常有价值。 USB2.0协议(简体中文版)

1. USB2.0协议简介

1.1 USB的历史与发展

USB(通用串行总线)技术自1996年首次引入以来,已经成为了计算机和许多电子设备的标准接口。它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设备之间的简单、快速和可扩展的连接。USB 2.0协议是在USB 1.1的基础上于2000年推出的,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从而促进了更大容量存储设备和高性能外围设备的普及。

1.2 USB 2.0与前代协议的比较

USB 2.0相较于其前身USB 1.1,最大的改进是数据传输速率的显著提升。USB 1.1支持的最高传输速率为12 Mbps,而USB 2.0引入的高速模式支持高达480 Mbps的传输速率,这使得USB接口能够承载更多种类的应用,如视频和音频等大容量数据的传输。

1.3 USB 2.0的主要技术规范

USB 2.0技术规范详细定义了接口的物理和电气特性、信号协议、数据包格式和传输方式。它还包括了主机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确保了不同厂商生产的USB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USB 2.0规范的制定和推广,是USB技术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关键因素。

2. 数据传输速率提升

2.1 USB 2.0的数据传输速率概述

2.1.1 USB1.1的传输速率限制

USB 1.1协议是USB技术的一个早期版本,其提供两种不同的速度模式:低速模式和全速模式。低速模式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5 Mbps,而全速模式则达到12 Mbps。这些速率在当时对于连接键盘、鼠标等低带宽设备是足够的。然而,随着计算机外设技术的发展,如数码相机、扫描仪以及外部存储设备的出现,12 Mbps的带宽很快便显得捉襟见肘。

USB 1.1的速率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议开销 :USB 1.1协议的帧结构和数据封装机制,在传输数据时引入了较多的额外信息,增加了通信开销。
  2. 信号干扰 :随着速度的提升,数据传输时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尤其是在长距离传输中,信号失真的问题愈发严重。
  3. 总线竞争 :USB 1.1使用的是轮询机制,当有多个设备同时请求使用总线时,需要轮流进行数据传输,这导致了较高的总线占用时间和效率损失。

2.1.2 USB 2.0速率提升的原因分析

USB 2.0协议的出现,本质上是对USB 1.1协议的一次重大升级。USB 2.0将数据传输速率提升到了480 Mbps,这个速度是USB 1.1全速模式的40倍。这一速度的提升是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实现的:

  1. 高速信号处理 :USB 2.0对物理层进行了改进,支持了更高效的信号编码和传输技术,使得信号更稳定,传输速率更高。
  2. 高速硬件设计 :为了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USB 2.0的硬件设计要求更加严格,包括高速的时钟同步、更好的信号隔离以及更精确的时序控制。
  3. 改进的通信协议 :USB 2.0协议对原来的帧结构和数据包大小进行了优化,减少了协议开销,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4. 全双工传输 :USB 2.0支持全双工传输,即同时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这大大提高了总线的利用率。

2.2 480 Mbps高速模式的实现

2.2.1 高速模式的关键技术

在USB 2.0规范中,引入了高速模式以支持高达480 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USB 2.0采用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

  1. 增强型USB连接器 :USB 2.0规范定义了新的连接器类型,以支持更高的信号完整性。新型的连接器在物理上与USB 1.1兼容,但包含了更完善的信号导线,可以承载高频信号。
  2. 改进的信号编码 :高速模式采用了8b/10b编码方案,这有助于确保信号在长距离传输时能保持较好的同步,降低错误率。
  3. 物理层增强 :高速模式在物理层面上采取了更严格的电气标准,包括对电缆、接插件的质量要求以及终端负载匹配等。

2.2.2 高速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效率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成为了USB 2.0设计中的重点考量。为了充分利用480 Mbps的带宽,USB 2.0规范优化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多个方面:

  1. 传输管道 :USB 2.0定义了不同的传输管道类型,允许系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最佳的传输策略,例如,对于批量数据传输,使用批量传输管道可以最大化带宽的利用。
  2. 错误检测与重传机制 :高速数据传输更易受到干扰,因此USB 2.0增加了更强的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比如循环冗余检查(CRC),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
  3. 低延迟调度 :USB 2.0支持多任务并发处理,通过优化调度算法来降低等待时间,并实现高效的带宽分配。
graph TD;
    A[开始] --> B[初始化USB设备]
    B --> C[识别设备类型]
    C --> D[分配传输管道]
    D --> E[根据数据类型选择传输模式]
    E --> F[开始数据传输]
    F --> G[错误检测与重传]
    G --> H[传输结束]

上述mermaid图表展现了USB设备初始化、数据传输类型选择和错误处理的一个简单流程。在USB 2.0的高速模式中,这一过程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数据包结构的优化也是提升数据传输效率的关键。USB 2.0的数据包结构被设计成更加紧凑和高效,同时,USB 2.0的驱动程序和硬件设计上的改进,也使得数据传输更加直接和高效。例如,在USB 2.0中,端点缓冲区的大小可以更大,这有助于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中断次数,从而提升整体的传输效率。

3. 主机、设备、集线器和端口的作用

3.1 USB系统中的核心角色

3.1.1 主机控制器的功能与架构

主机控制器是USB系统中的核心组件之一,负责管理与设备之间的通信,并确保数据包在主机与USB设备之间准确无误地传输。其功能主要包括:

  • 管理数据流 :它管理从主机到USB设备的数据流,以及从设备返回主机的数据流。
  • 执行协议 :它负责执行USB协议的低层细节,处理各种事务,如帧的开始、端点的轮询、中断和同步事务。
  • 错误检测与恢复 :它还负责检测数据传输中的错误,并执行必要的恢复措施。

架构上,主机控制器通常包含以下关键部分:

  • 主机控制器接口(HCI) :这是连接主机处理器与USB总线的接口,负责在主机处理器和USB总线之间传输信号。
  • 总线接口单元 :该单元直接连接USB总线,负责USB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 事务调度器 :负责管理各种传输类型事务的调度。
  • 根集线器 :许多主机控制器内置了一个根集线器,这是系统中所有USB设备的接入点。

主机控制器的架构设计需要考虑与操作系统、USB设备驱动以及CPU的高效交互和同步,以实现最佳的性能。

3.1.2 设备连接与识别过程

当一个USB设备连接到主机时,设备连接与识别过程开始进行,以下是该过程的步骤:

  1. 上电和初始化 :设备连接到USB端口后,会进行上电和初始化,准备与主机通信。
  2. 设备枚举 :主机检测到新的设备后,将发起一系列的枚举过程,包括获取设备的描述符信息,如制造商、产品ID、设备类等。
  3. 驱动安装 :操作系统根据设备的描述符信息,查找并安装适合设备的驱动程序。
  4. 配置设备 :设备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并根据设备需求配置所需的带宽和其他资源。
  5. 传输数据 :设备现在可以开始数据传输了,根据设定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

此过程需要设备端和主机端相互协作,并需要主机控制器在硬件和固件层面提供支持。通过标准的USB设备请求,设备与主机控制器可以沟通设备的能力和需求,从而实现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功能。

3.2 集线器和端口的配置

3.2.1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USB集线器是一种允许将多个USB设备连接到一个USB端口的设备。集线器的存在使得USB设备的物理连接更加灵活。集线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 端口复用 :集线器通过内部的切换电路,可以将主机的单个USB端口扩展为多个端口,每个端口都可以连接一个USB设备。
  • 总线供电和信号扩展 :集线器可以提供总线供电或外部供电,保证连接的USB设备有稳定的电源。同时,集线器还负责将USB信号放大并传递给所有连接的设备。
  • 集线器控制 :集线器内部的控制器负责管理端口状态,包括检测设备连接和断开、管理端口状态指示灯、以及支持低速和全速设备的自动切换。

集线器支持星型拓扑结构,每个集线器可以有多个端口,允许用户创建一个分支连接网络。但需要注意的是,集线器的级联有限制,每级最多可以连接5个集线器。

3.2.2 端口的特性与管理

端口是连接USB设备的物理接口,每个端口可以具有以下特性:

  • 类型 :有外置和内置端口之分,外置端口通常位于计算机的外部面板上,便于直接连接设备;内置端口位于计算机内部。
  • 状态指示 :许多端口带有LED指示灯,用于表示端口状态,比如连接成功、数据传输等。
  • 端口类型支持 :每个端口都支持全速(12 Mbps)、高速(480 Mbps)和高带宽高速度(5 Gbps)设备。

端口管理包括:

  • 带宽分配 :主机控制器根据带宽需求和优先级对端口上的设备进行带宽分配。
  • 数据传输控制 :端口控制数据的收发,确保数据包正确地传递给设备。
  • 电源管理 :端口负责监控设备的电源状态,根据需求开启或关闭电源。

端口的配置和管理对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需要通过USB的规范和协议进行精密控制。

graph TD
    Host[主机] -->|数据| HUB[集线器]
    HUB -->|数据| Device1[设备1]
    HUB -->|数据| Device2[设备2]
    HUB -->|数据| Device3[设备3]

如上图所示,是集线器的工作原理的简单示意,主机通过集线器与多个USB设备连接。

总结来说,USB系统中的主机、设备、集线器和端口这些角色共同工作,确保USB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正确连接与高效通信。理解这些组件的作用对于维护USB系统以及进行故障排除至关重要。

4. USB2.0支持的数据传输类型

4.1 同步传输的特点与应用

同步传输模式是USB2.0标准中一种特殊的数据传输类型,主要用于那些对时间敏感的应用,比如音频和视频数据流。它保证了数据包按照预定的速率和间隔时间发送,确保数据的实时性。

4.1.1 同步传输的基本概念

同步传输的核心在于数据传输的定时精确性。在USB2.0中,这种传输类型允许设备在特定的间隔时间进行数据包的发送。这使得能够为实时数据流如音频和视频提供稳定的传输速率。

4.1.2 同步传输在多媒体设备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中,同步传输保证了声音和图像数据包能够准确地按照固定间隔发送,避免了可能的播放延迟或卡顿。这在高质量音频播放、视频会议以及实时视频监控等应用中至关重要。

4.2 异步传输的机制与优势

异步传输是USB数据传输中最常用的方式,适用于绝大多数非实时性数据交换,如文件传输、数据备份等。它与同步传输不同,异步传输并不保证数据包的发送时间,但提供了错误检测和重传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4.2.1 异步传输的原理

异步传输机制基于一种"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方法。它允许主机根据总线的可用性随时发送数据包,并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进行错误检测。如果检测到错误,协议规定可以请求重传数据包。

4.2.2 异步传输在普通数据交换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数据交换中,用户通常关注的是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非实时性。异步传输通过错误控制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普通的文件传输和数据备份中占主导地位。

4.3 批量传输的实现与限制

批量传输模式专为那些对带宽有较高要求,但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设备设计,比如打印机、扫描仪等。它旨在高效地传输大量数据,同时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失任何数据包。

4.3.1 批量传输的场景分析

批量传输在数据量大的文件传输中非常有用,它能减少因USB2.0的带宽限制而产生的传输瓶颈。例如,在扫描一张高分辨率的图像时,批量传输可以保证整个图像数据完整无缺地传输到主机。

4.3.2 提高批量传输效率的策略

由于批量传输没有同步传输的时间要求,因此提高其效率主要集中在减少错误率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上。一种方法是增加端到端的错误控制机制来减少重传,另一种方法是优化USB设备驱动程序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 示例代码块:USB批量传输的数据发送伪代码
void usbBulkTransferSend(USB_DEVICE device, void* buffer, int length) {
    // 检查设备是否已经准备就绪
    if (!device.isReady()) {
        throw new USBDeviceNotReadyException();
    }
    // 发送数据
    device.sendData(buffer, length);
    // 检查错误并重传,如果需要
    if (device.detectError()) {
        device.retrySend(buffer, length);
    }
    // 确认传输完成
    device.waitForCompletion();
}

在上述代码中,首先检查设备是否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之后,向设备发送数据包,并通过设备的错误检测机制来判断是否需要重传。最后,等待传输完成。通过优化以上步骤,可以提高批量传输的效率。

通过上述对USB2.0支持的三种数据传输类型——同步传输、异步传输和批量传输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每种类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独特的实现机制。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开发高效的USB设备和应用至关重要。

5. 数据包结构详解与动态功率管理机制

5.1 USB数据包的结构分析

5.1.1 数据包的构成要素

USB数据包由几个主要部分构成,以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与可靠性。首先,是包标识符(PID),它用于识别数据包类型以及传输的方向。其次,是地址字段,用于指定数据包目标的设备地址。第三部分是端点号,这是主机与USB设备之间通信的一个特定通道。紧接着,是数据字段,数据的大小从0字节到最大传输单元(MTU)不等。最后,是用于错误检测和校验的帧编号和校验和。

5.1.2 数据包的封装与传输机制

数据包在封装过程中,首先通过USB设备的硬件和固件处理,然后通过USB总线发送到主机控制器。封装过程中,数据被组织成一系列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包括上述提到的元素。USB协议定义了不同的数据包类型,如令牌包、数据包、握手包和特殊包,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用途。传输过程中,令牌包用于初始化数据传输,数据包承载实际的数据负载,握手包用于传输的确认和错误处理,而特殊包处理如挂起和恢复等特殊状态。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D as USB Device
    participant C as Host Controller
    Note over D,C: Token Packet
    C->>D: Token Packet (IN/OUT)
    Note over D,C: Data Packet
    alt direction
        D-->>C: Data Packet (OUT)
        C-->>D: Data Packet (IN)
    end
    Note over D,C: Handshake Packet
    D->>C: ACK

5.2 USB的动态功率管理机制

5.2.1 功率管理的重要性

USB设备由于其便捷性,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设备中,这些设备对电池寿命有较高的要求。动态功率管理(DPM)机制允许设备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降低能耗并延长电池使用时间。此机制确保当USB设备不活跃时,其功率消耗降至最低,从而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提高能效。

5.2.2 动态功率管理的实现方法与效果

动态功率管理机制的实现依赖于USB协议中的Suspend(挂起)和Resume(恢复)状态。当USB设备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数据传输时,它将进入挂起状态,此时电流消耗显著降低。一旦有数据传输的需求,设备会通过特定信号使系统从挂起状态恢复到全速运行状态。这样的机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同时保持设备随时可以响应数据传输需求的能力。

stateDiagram-v2
    [*] --> Active: Device in use
    Active --> Suspended: No activity for time-out
    Suspended --> Active: Activity detected
    state Active {
        [*] --> INUSE: Data transfer requested
        INUSE --> [*]: Transfer complete
    }
    state Suspended {
        [*] --> WAKEUP: Wake-up signal
        WAKEUP --> [*]: Resume operation
    }

在上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USB设备在Active和Suspended状态之间转换,这样的状态转换展示了动态功率管理的机制如何工作。当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时,它会自动进入Suspended模式,减少能量消耗,而当检测到数据传输活动时,则会从Suspended模式恢复到Active模式。这样的机制确保了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USB2.0协议作为通用串行总线(USB)的一个重要版本,自2000年发布以来,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至480Mbps,相比USB1.1提高了40倍。该协议支持即插即用,热插拔,以及多种数据传输类型。它包括主机、设备、集线器、端口、数据包结构和动态功率管理等关键组件。该压缩包还可能包含USB1.1的中文翻译稿,对于开发者理解USB1.1至USB2.0的演进以及USB设备开发非常有价值。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