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电源平面设计
常用信号线宽与过孔为以下内容:1)8/8mil,过孔选择12mil(0.3mm)。2)6/6mil,过孔选择12mil(0.3mm)。3)4/4mil,过孔选择8mil(0.2mm)。4)3.5/3.5mil,过孔选择8mil(0.2mm)。5)3.5/3.5mil,过孔选择4mil(0.1mm,激光打孔)。6)2/2mil,过孔选择4mil(0.1mm,激光打孔)。参考过孔:内径12mil、外径
在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中,电源平面处理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在PCB设计过程中电源平面处理应该考虑的哪些因素?
做电源处理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其载流能力;其次考虑电源路径。
一、电源平面载流能力
1、电源线宽或铜皮的宽度是否足够
问题:PCB上10A的电流需要走多宽的线?需要几个过孔?
按照经验,一般1A的电流需要走1mm的宽度,那是不是10A就得走10mm宽?
答:PCB空间足够,当然可以这么走,某些情况下而且大电流走线越粗越好。但是在多层PCB中,空间有限的情况下,10mm可能根本就走不下去。
1.1、载流能力基础知识
一般线路板厂家以OZ表示铜箔厚度,1OZ的厚度表示将1OZ重量的铜均匀铺在1平方英尺(FT2)面积上达到的铜箔厚度,约为0.035mm,1OZ=35um=0.035mm= 0.0014inch。
它是用单位面积的重量来表示铜箔的平均厚度。用公式来表示即:1OZ=28.35g/FT2
一般PCB铜厚有三个尺寸,0.5OZ、1OZ和2OZ,所以35um,50um,70um,对应的以oz为计量单位的厚度为1OZ,1.5OZ,2OZ.主要用在消费类和通讯类产品上,3OZ属于厚铜,少见,主要用于大电流、高压的电源产品上。
我们常用的多层板,要考虑电源线宽,首先要了解电源信号处理所在层的铜厚是多少,一般TOP/BOTTOM层铜厚为1OZ,内层铜厚根据实际情况做到1OZ或者为0.5OZ,具体的可以问PCB制作厂家。
嘉立创铺铜厚度为
1.2、线宽的计算公式
PCB的载流能力主要和线宽、线厚(铜箔厚度)以及温升有关系,线宽越大,载流能力越强。
PCB走线宽度是走线的水平尺寸,而厚度是走线的垂直尺寸
走线参数示意图
方法一、估算:外层,1oz铜厚,1mm线宽可以通过1A电流。在内层,1oz铜厚,1mm线宽可以通过0.5A电流。
方法二、计算: PCB走线的载流能力与以下因素有关:线宽、线厚(铜箔厚度)、容许温升。PCB走线越宽,载流能力越大。铜线承载电流大小与其横截面积A和温度差有关
国际通用PCB制作标准IPC-2221规范给出的线宽计算公式为:
其中公式中参数含义为:
1、I为容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单位为安培A;
2、0.024和0.048为修正系数,一般用K表示,25℃内层走线,K=0.024,表层走线,K=0.048;
3、dT为最大温升,单位为摄氏度℃,常见的是10和20;
4、A为走线截面积,截面积等于铜厚乘以线宽,单位为平方mil²,A = 铺铜厚度 * 线宽
先由I、K、T导出A,再由A、d导出W(单位为mil)。常用PCB的覆铜厚度d=1.378mil,加厚的可查表或咨询厂家得到,温升T取10摄氏度。
增加PCB载流能力的措施:PCB尽量用覆铜较厚的(盎司值较高)、开窗镀锡、尽量宽的布线、双面甚至多面布线(要用灌锡的多个通孔连接)、加焊铜线、铜条等。
建议:
1、首先PCB电源线的宽度最好在40mil以上,最低也要在25mil以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宽;
2、另外还要考虑实际的电流,一般10mil可承受的最大电流为1A,根据实际电流选取合适线宽;
3、电源的地线要宽于V+的线宽,并尽量包围着V+以减少干扰,降低电源纹波;
4、换算成mm可简单记为电源正不低于0.6mm,电源负要大于电源正,且包围在电源正周围。
电流在5A以内,通过计算和较宽的走线设计,可以满足要求。电流在10A以上,计算结果以及比较难以满足载流能力的需求了,何况还有电压跌落问题,所以强烈建议通过DC的仿真来设计。
1安培电流所需的外层铜皮宽度也就是15~20mil左右,考虑降额50%普遍设计40mil,当电流是5安培的时候,可能需要250mil左右的铜皮宽度,并不是20mil的5倍当电流是10安培的时候,可能需要800mil的铜皮宽度。
一般经验:
电流承载值数据表只是一个绝对参考数值,在不做大电流设计时,按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再增加10%量就绝对可以满足设计要求。而在一般单面板设计中,以铜厚35um,基本可以于1比1的比例进行设计,也就是1A的电流可以以1mm的导线来设计,也就能够满足要求了。
1OZ铜厚,在常规情况下,20mil能承载1A左右电流大小;
0.5OZ铜厚,在常规情况下,40mil能承载1A左右电流大小。
PCB中的尺寸有两种,mm和mil,转换关系为1mm=39mil。
比如常用IC走线宽度10mil、1OZ 允许的电流大概在675mA左右,8mil、1OZ允许的电流大概在550mA左右。可以参考下图 (一般降额应用50%)
外层布线不同长度载流能力(单位1mil=0.0254mm)
标准PCB板的铜箔厚度为35um,按照上表 理想情况下 导线只要0.4mm宽就可以过1A电流,当然是在 温升、厚度、工艺稳定的情况下 ,是用1mm过1A ?还是用10mm过1A,会不会太过保守?
为了安全起见:我一般也是按照1mm宽导线 过1A电流,安全量也是足够的。
当用铜皮作导线通过大电流时,铜箔宽度的载流量应参考表中的数值降额50%去选择考,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
我看到一些电源电路中由于PCB板的限制,通过大电流的线路设计成长的焊盘,并在上面淌上焊锡,形成很粗的电流通路.除去在铜箔镀锡可增加通过电流外,可考虑PCB多网路增加电流,如正反双面均布同样线路,也可用加短连线的办法增加电流。
一般pcb布线线宽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电流的大小,如果流过的电流大的话,走线就不能够太细;
二是要考虑板厂的实际制板能力如果电流小的话,那走线可以细一点,但是太细的话,有些PCB板厂可能就制作不出了,或者制作得出但是不良率上升,所以要考虑PCB板商问题。
电源线、地线的宽度最好尽可能宽,地线比电源线宽。这些关系为:地线>电源线>信号线,通常信号线的宽度为0.2-0.3mm(8-12mil),最细的宽度为0.05-0.07mm(2-2.8mil),电源线为1.2-2.5mm(48-100mil)。(0.025mm=1mil).
2、换层时孔大小及数目是否满足载流能力
问题:电源12V换层只有6个12mil的过孔,不满足10A要求
整改后电源12V换层过孔增加到14个
2.1、过孔与载流能力
单个过孔的通流能力,在常规情况下,温升为10度。
PCB过孔的载流能力计算方法(可近似外层K=0.048):
其中A=PI*(D+T)*T;
其中D为孔内径,T为孔的沉铜厚度
常规情况下镀铜厚度IPC2级或者IPC3级标准一般为0.8mil(约20um)到1mil(约25um),而对于一些HDI板,因为盲孔不易电镀同时为了细线制作的问题,会适度的降低对孔铜厚度的要求,因此也有极限孔铜厚度10um左右。
通过Saturn PCB Design Toolkit(一个仿真工具,可计算PCB常用的参数数据,如过孔的寄生电容、电感,导线载流能力,相互耦合信号线间的串扰等)仿真约20um孔铜厚度的过孔时得到如下数据:
12mil的孔径可以安全承载1.2A左右电流,比行业里普遍认可的0.5A要宽松(为保证安全建议还是按照12mil走0.5A电流设计);更大的16mil、20mil甚至24mil的孔径,在载流上优势并不明显,这说明孔径大小与载流能力并不是线性增加的。推荐使用10~12mil的孔来承载电流,效率更高,也更方便设计。
20A电流,打了20个12mil过孔,按照每个孔承载1.2A来计算,感觉非常安全。但是实际上电流并没有你想象的听话,并不是在20个过孔里面平均分配的。有些过孔走了2.4A的电流,有些才200mA。当然,这个设计可能最终并不会有太大风险。因为12mil的过孔在温升30度的时候是可以承载2A以上电流的。但是,如果不均匀性进一步放大呢?这个是和你电流的通道,过孔的分布、数量都有关系的,万一某个过孔走了3A甚至4A的电流呢?并且这时候你打25个或者30个过孔,只要没有在电流的关键位置,提供的帮助并不会很大。原因就还是那句话:电流没有你想象的听话,总是走最近,电阻最小的通道,并不是每个过孔都是走平均的电流,而是最近的,线路最短的过孔电流最大,太小的话,过孔会过载。
同时,由于电流分布的不均匀性,实际放置多个过孔时,电流的分布不是均等的,跟过孔的分布、数量、位置都有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DC仿真软件(如Allegro的IR Drop)来进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当过孔打在大电流电源回路上时,适当增加过孔的数量可以提高回路载流能力,也有利于散热;但是过孔打在信号线上时,太多的过孔有可能产生更多的EMI,所以信号线上要严格控制过孔数量。
pcb布线常用线宽
1、一般线宽线距控制到 8/8mil ,过孔选择 12mil(0.3mm),大部分的PCB生产厂商都能生产,并且生产的成本低。
2、一般线宽线距控制到 6/6mil ,过孔选择 12mil(0.3mm),大部分的PCB生产厂商都能生产,并且生产的成本低。
3、线宽线距最小控制到 4/4mil,过孔选择 8mil(0.2mm),也有一半多的PCB生产厂商都能生产,不过价格会比前面的贵一点。
4、线宽线距最小控制到 3.5/3.5mil,过孔选择 8mil(0.2mm),能生产的PCB生产厂商更少了,并且价格也会贵一点。
5、线宽线距最小控制到 2/2mil,过孔选择 4mil(0.1mm),许多的pcb生产厂商都生产不了,这种的价格是最高的。
6、市电的火线和零线:80-100mil,12V /24V 20mil~60mil,+5V 20-30mil,+3V 20-30mil,GND 越宽越好20-30mil,普通信号线 10mil-20mil根据元器件密集度自行决定
根据PCB设计的密度来进行设置线宽的话,密度较小,可设置线宽线距大一点,密度较大,可设置线宽线距小一点:
总结:
常用信号线宽与过孔为以下内容:
1)8/8mil,过孔选择12mil(0.3mm)。
2)6/6mil,过孔选择12mil(0.3mm)。
3)4/4mil,过孔选择8mil(0.2mm)。
4)3.5/3.5mil,过孔选择8mil(0.2mm)。
5)3.5/3.5mil,过孔选择4mil(0.1mm,激光打孔)。
6)2/2mil,过孔选择4mil(0.1mm,激光打孔)。
参考过孔:内径12mil、外径20mil
参考内径20mil、外径30mil
2.2、PCB设计辅助软件
根据公式即可计算出对应电流需要走多宽的线,但是计算比较麻烦,网上有很多计算工具,软件算法也是执行IPC-2221标准规范。
网上找了三个工具,计算出来的结果都差不多,其中两个是一样的。
载流10A,最大温升10℃,环境温度25℃,铜厚1OZ,走线长度10mm,计算得出的走线宽度:内层18.71mm,表层走线7.19mm,我用公式计算了一遍,结果是一样的。
同时ProPCB设计助手也支持计算过孔数量,主要和过孔内径、过孔铜厚有关,在这里不做过多的叙述。
3、PCB走线过孔速查表
依据IPC-2152保守图表衍生表格来计算PCB走线宽度和过孔尺寸
二、电源路径方面的规则
问题:某电源转接板6层板,电压差大的电源平面之间空间重叠
第4层和第5层
第5层和第6层
整改后绿色48V和棕色GND相隔离
整改后底层其他红色12V、蓝色3V3、棕色GND 和绿色48V针脚相隔离
问题:各个电源铺铜线宽窄,导致过流能力不足
整改后换层孔区域删除和移动
整改后换层孔区域删除和移动
1、重叠电源与地线层规则
如若在相邻平面处理电源,要尽量避免铜皮或者走线平行处理,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同电源之间的干扰, 特别是一些电压相差很大的电源之间,一般规定压差大于5V , 电源平面的重叠问题一定要设法避免, 难以避免时可考虑中间隔地层。
电源层平面分割应注意一个电源平面不要分割的太碎,一个电源平面内处理的电源尽量不要超过5个电源信号,最好控制在3个电源信号以内,以保证载流能力及规避相邻层信号跨分割风险,如图所示。
电源平面的分割
2、20H规则
是指电源层相对地层内缩20H的距离,当然也是为抑制边缘辐射效应。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将电源层内缩,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有效的提高了EMC。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边沿内;内缩100H则可以将98%的电场限制在内。
"20H规则"的采用是指要确保电源平面的边缘要比0V平面边缘至少缩入相当于两个平面间层距的20倍。这个规则经常被要求用来作为降低来自0V/电源平面结构的侧边射击发射技术(抑制边缘辐射效应)。
但是,20H规则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会提供明显的效果,这些特定条件包括有:
1. 在电源总线中电流波动的上升/下降时间要小于1ns。
2. 电源平面要处在PCB的内部层面上,并且与它相邻的上下两个层面都为0V平面。这两个0V平面向外延伸的距离至少要相当于它们各自与电源平面间层距的20倍。
3. 在所关心的任何频率上,电源总线结构不会产生谐振。
4. PCB的总导数至少为8层或更多。
由于电源层与地层之间的电场是变化的, 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称为边沿效应。解决的办法是将电源层内缩, 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以一个H(电源和地之间的介质厚度)为单位,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层边沿内;内缩100H则可以将98%的电场限制在内。
3、电源和地规则
其他对于单双层板电源线应尽量粗而短。电源线和地线的宽度要求可以根据1mm的线宽最大对应1A 的电流来计算,电源和地构成的环路尽量小。
为了防止电源线较长时,电源线上的耦合杂讯直接进入负载器件,应在进入每个器件之前,先对电源去耦。且为了防止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干扰,对每个负载的电源独立去耦,并做到先滤波再进入负载。
在布线中应保持接地良好。如下图。
单板主工作电源平面(使用最广泛的电源平面)应与其地平面紧邻,以有效地减小电源电流的回路面积,如图所示。
电源平面应与其地平面紧邻
4、电源与地线层的完整性规则
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要注意避免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形成对平面层的分割,从而破坏平面层的完整性,并进而导致信号线在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
5、电源路径应该尽量短
如果走的过长,电源的压降会比较严重,压降过大会存在设备不识别等各种问题。
6、电源平面分割要尽量保持规则
不允许有细长条、哑铃形分割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分割方式。
电源分割时,电源与电源平面分割距离尽量保持在20mil左右,如果在BGA部分区域,可局部保持10mil距离的分割距离,如果电源平面与平面距离过近,可能会有短路的风险。
7、做电源分割时应尽量避免相邻信号线跨分割情况
信号在跨分割(如下图示红色信号线有跨分割现象)处因参考平面不连续会有阻抗突变情况产生,会产生EMI、串扰问题,在做高速设计时,跨分割会对信号质量影响很大。
8、减少走线长度和面积,不要满场跑
输入上的开关噪声耦合到了电源输出的平面。输出电源的MOS管的开关噪声影响了前级的输入电源。
如果电路板上存在大量大电流DCDC,则有不同频率,大电流高电压跳变干扰。
所以我们需要减小输入电源的面积,满足通流就可以。所以在电源布局的时候,要考虑避免输入电源满板跑。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