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数字经济-215个工具变量汇总(更新至2024年)
(2)在作用机制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和生活富裕化来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且对五个维度的促进作用有异质性,其中数字经济对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程度最为强劲,对文化现代化、生活富裕化、治理有效化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对生态优良化的影响程度最弱。数字经济开放和产业结构的协调作用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当产业结构超过合理值时,数字经济开放和环境污染之间
·
一、引言
工具变量是一种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技术,用于处理因果关系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内生性问题通常是由于遗漏变量、双向因果关系或测量误差等原因造成的,这会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误。工具变量的使用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收集了CSSCI期刊文本数据,并对“数字经济”相关期刊进行文本分析,统计了215个“数字经济”相关的工具变量,希望对大家提升研究效率有所帮助
二、工具变量
序号 | 工具变量 | 参考文献 |
1 | 1984年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缓解区域塌陷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本地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分析 |
2 | 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 | 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
3 | 1999年城市固定电话使用密度与汇率的乘积 | 数字经济开放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ICT的进出口数据 |
4 | 1984年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促进社会代际流动? |
5 | 固定电话数量、邮局个数 |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发展质量: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
6 | 各省份在1987年邮政营业网点数 |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需求端视角 |
7 | 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
8 | 1984年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创业空间分布 |
9 | 地形起伏度、各城市与杭州的球面距离 | 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改善地区银行业风险?—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考察 |
10 | 1984年每百万人邮局数 | 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11 | 1984年各城市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 |
12 | 历史上的邮电数据 |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双重视角 |
13 | 1984年年末的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对城市恢复力的影响研究—基于疫情期间277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
14 | 1984年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服务业发展的视角 |
15 | 省级层面1996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吗?—来自三期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经验证据 |
16 | 各省在1984年的每万人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带来低效内卷还是公平竞争:对同龄群体收入收敛趋势的观察 |
17 | 1984年各城市邮局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人口老龄化与数字经济叠加对就业的影响 |
18 | 1984年邮局和固定电话数量、企业所在地归属省份省会城市的互联网接入端口数与时间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税收征管与企业纳税行为 |
19 | 1984年每百万人邮局数量和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研究—兼论城镇化的门槛效应 |
20 | 各城市在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 |
21 | 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经济的关注度 | 数字经济、制度环境与区域创新效率 |
22 | 1984年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制度环境与共同富裕 |
23 | 城市数字地图精密度 | 数字经济有效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了吗?—来自低碳技术进步的解释 |
24 | 数字经济的滞后一期与电话普及率 | 数字经济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 |
25 | 1984年电话机拥有量与全国互联网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
26 | 省会城市到沿海港口的最短距离与全国数字经济企业存量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异质性技能劳动力与长短期效应研究 |
27 | 1984年每万人固定电话数与各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的交乘项 | 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
28 | 互联网普及率、各城市距离杭州市的球面距离与其他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均值的交互项 | 城市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效果 |
29 | 上一年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分别与各城市1984年每万人邮局数量、2005年城市IT指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能克服服务业“成本病”吗?—来自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
30 | 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如何释放人才红利—基于城市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分析 |
31 | 各省份1984年每百万人邮局数量 | 数字经济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基于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双重视角 |
32 | 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 | 数字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 |
33 | 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与1984年各城市每百万人邮局数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农民收入增长 |
34 | 1995年每百人邮电局数量与数字经济指数滞后1期 | 数字经济影响下的制造业集聚:新机制与新证据 |
35 | 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一年互联网上网人数的交互项、地形起伏度与时间变量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链韧性提升 |
36 | 每百万人邮局数量、每百万人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
37 | 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研究 |
38 | 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计算机固定投资额的交互项 |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解码共同富裕—“富裕”与“同富”能否协同发展? |
39 | 1984年中国城市邮电业务总量与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构造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金融发展与经济韧性 |
40 | 以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以熵值法测度获得的数字经济指数年度均值、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年度均值的乘积 | 数字经济、房价与全要素生产率:调节效应与异质性分析 |
41 | 1984年各地区邮局数量与全国互联网端口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与贸易结构转型升级—来自中国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
42 | 滞后一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共同富裕 |
43 | 单位面积快递量与1984年各城市的人均邮电业务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 |
44 | 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与历史上各城市每百万人邮局数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否提高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来自CMDS的经验证据 |
45 | 每百万人固定电话数、邮局数 | 数字经济与生育意愿 |
46 | 邮政局数、固定电话用户数 | 数字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 |
47 | 数字经济的滞后一项 | 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
48 | 1984年各省每百人固定电话数和邮电数分别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健康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
49 | 使用1984年邮局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发展:赋能还是负能? |
50 | 上一年互联网用户数与1984年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量的交乘项 | 数字经济对全球知识生产的影响 |
51 | 城市1984年固定电话拥有数 |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 |
52 | 邮局数量和固定电话数量 省会城市到杭州的球面距离 | 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证检验 |
53 | 各省份1984年每百万人邮局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信息服务技术收入的交互项,数字经济的滞后一期 | 数字经济与区域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54 | 各城市邮局数(1984年)与上一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地方政府行为与实体企业金融化 |
55 | 1984年地区电话机拥有量 |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减排”与“增效”效应 |
56 | 历史上各城市固定电话用户数与年份的交叉项、2004年的固定电话用户数量历史数据与年份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是否促进了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形成? |
57 | 1984年各城市每百人电话机数量、全国层面的数字经济企业存量 | 数字经济、创新活跃度与城市绿色创新 |
58 | 各个城市1984年的邮电数据 | 数字经济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吗?—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59 | 1984年的邮局历史数据与对应年份互联网用户数交乘项 |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市证据 |
60 | 数字经济滞后1期、滞后2期 | 数字经济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效应 |
61 | 杭州、省会的球面距离与全国层面(除本市外)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流通效率与居民消费增长 |
62 | 到杭州市的欧式距离与各地级市邮电业务占GDP比重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产业空间布局重塑:均衡还是极化 |
63 | 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分与1984年各城市每万人电话机数量构造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 |
64 | 与海岸线的距离、与海岸线的距离与全国快递业务总量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
65 | 地形起伏度 | 数字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 |
66 | 滞后一期的数字经济和同年互联网用户数 |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
67 | 1984年每百万居民的邮局数量、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虚拟变量 | 数字经济发展、要素配置效率与城市绿色生产效率 |
68 | 上一年度全国城市平均数字经济水平×县域平均坡度 | 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城市留居意愿—人力资本异质性视角的分析 |
69 | 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分别与1984年各城市万人电话拥有量构造交乘项 |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223个地级市的实证检验 |
70 | 1984年城市邮电数据 1984年城市每万人电话机数与上一年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吗—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视角 |
71 | 各地级市坡度 | 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了吗?—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
72 | 邮政局数量的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调节效应分析 |
73 | 1984年省级层面每万人电话机数量与上一年度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乘项 |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与效应 |
74 | 1984年末城市每万人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是赋能城市创新的新动力吗—基于272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
75 | 各地区电子商务销售额 | 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机理、渠道与经验证据 |
76 | 各省省会到杭州的球面距离 | 数字经济、省际贸易成本与全国统一大市场 |
77 | 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一年的互联网普及率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集聚经济的实证分析 |
78 | 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到杭州的球面距离 | 要素流动视角下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效应 |
79 | 城市在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与企业战略变革—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80 | 1990年各省份邮局数量、与上一年度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
81 | 1984年城市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交易成本与中国区域创新创业 |
82 | 1990年城市层面每百万人邮局数量与滞后一期全国层面互联网普及率的交乘项 |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 |
83 | 1984年的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何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84 | 所在城市到深圳的球面距离和所在城市到北京的球面距离 | 数字经济与女性就业—基于性别就业差异视角 |
85 | 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与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助推机制及路径 |
86 | 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 | 数字经济与城市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来自我国28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
87 | 1998年的人均特快专递包件数、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财政分权度与税收努力 |
88 | 长途光缆线路密度 | 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国内链长 |
89 | 各城市地形起伏度 |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基于职业流动方向的视角 |
90 | 各地级市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基于数字经济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研究 |
91 | "宽带中国"虚拟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 | “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 |
92 | 人均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 | 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税收分配的影响研究—基于增值税的实证分析 |
93 | 各省份1984年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机数量与上一年度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94 | 1984年各城市每百万人邮局数量分别与每年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均值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能否“稳外资”? |
95 | 各城市1984年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城市创新与雾霾污染 |
96 | 明朝驿站数、1984年每万人固定电话数 | 数字经济与国内价值链分工 |
97 | 各个城市每万人电话机数量, 全国互联网用户数与之相乘 | 数字经济、结构红利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98 | 1990—1992年的各省本地电话用户数作为数字经济的工具变量 | 数字经济与劳动力的行业流动—是溢出效应还是挤出效应 |
99 | 历史上本地电话用户普及率 | 数字经济能否缓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 |
100 | 1998年各省份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占比交互项 | 数字经济、消费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
101 | 1984年各城市每万人的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中国274座城市数据的异质性研究 |
102 | 1984年各城市每百人拥有的固定电话数量与样本期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乘积 | 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技术赋能和技术外溢视角 |
103 | 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与1984年每万人电话机数量的交互项、移动电话年末用户以及网站数 | 数字经济与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失衡—基于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的考察与实证检验 |
104 | 采用各地区历史邮电数据 | 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 |
105 | 各地区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计算机固定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106 | 000年末各省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如何打破省际贸易壁垒—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中国经验 |
107 | 1992年每万人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了服务业就业?—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
108 | 各城市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2005年城市层面的IT指数 | 数字经济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吗? |
109 | 使前一年互联网用户数与1984年各城市每万人拥有的电话机数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
110 | 历史上各省电话机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叉项 | 数字经济、数字鸿沟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 |
111 | 城市1984年每百万人邮局的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何以促进碳减排—基于城市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考察 |
112 | 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和每百万人邮局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 |
113 | 各省份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一年度全国互联网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机理与实证检验 |
114 | 邮局数量和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资源再配置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 |
115 | 各地级市1984年的邮电业务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区域技术收敛 |
116 | 2000年各城市每百人电话用户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 | 数字经济影响城市创新质量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
117 | 1984年各城市年末每万人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了吗 |
118 | 各城市历史上固定电话数量、邮局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吗—基于“中心—外围”视角 |
119 | 2001年固定电话用户数与前一期服务业产业数字化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三重价值链协同发展的影响 |
120 | 1984年的邮电数据 |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基于内部网络防御视角 |
121 | 各城市在1984年历史邮电数据 | “稳就业”还是“毁就业”?数字经济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 |
122 | 固定电话普及率 |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产业效率的影响:来自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
123 | 历史上各省市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 |
124 |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工具变量: 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是否促进了中国的城乡融合—基于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的检验 |
125 | 1984年城市固定电话数量 邮局数量 地级市到沿海港口的距离 城市地理坡度 | 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 |
126 | 互联网用户数与电话机数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与实证分析 |
127 | 每万人邮局数量、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互联网投资额和交互项 | 数字经济、市场结构与创新绩效 |
128 | 数字经济指数与其均值差值的三次方、考察期前(2001—2009年)的互联网普及率水平 | 数字经济、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
129 | 地形起伏度 | 数字经济能促进绿色发展吗?—基于节能、减排、增效机制的实证检验 |
130 | 城市层面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 | “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对企业持续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中介视角 |
131 | 2000-2008年邮政所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
132 | 1984年农业企业所在地的邮局数 | 数字经济发展能提高农业企业加成率吗—基于全国53196家农业企业的微观证据 |
133 | 滞后一期的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
134 | 离沿海港口距离 | 数字经济发展提高了城市创业活跃度吗? |
135 | 企业所在城市的最低工资 | 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出口 |
136 | 1984年每万人电话机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 |
137 | 1984年各地区每万人邮局数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乘项 |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融合发展 |
138 | 上一年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额与1984年城市每百人电话机拥有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是否缓解了农村多维相对贫困?—基于收入导向型视角 |
139 | 各地区每万人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改善中国资源错配 |
140 | 1984年各地级市邮局数与全国互联网端口数交乘项 | 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的实证分析 |
141 | 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研究 |
142 | 每万人邮局数和历史邮局数 | 数字经济与出口增长—基于中国城市和海关数据的研究 |
143 | 中国各城市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区域创新—来自我国28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
144 | 固定电话数和数字经济的滞后一期 | 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 |
145 | 历史上各城市电话机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投资规模的交叉项 |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碳排放 |
146 | 地市级以上城市的1984年的邮电数量与各城市互联网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
147 | 1984年各城市每万人拥有电话机数 | 数字经济对城市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研究 |
148 | 数字经济发展的外生工具变量 |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不充分就业 |
149 | 地理距离 | 数字经济与非正规就业—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实证研究 |
150 | 每百位居民固定电话订阅数 | 欧盟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出口贸易利得及其机制检验 |
151 | 邮电业务总量 | 数字经济对老年家庭消费的影响及机制 |
152 | 2009年3G移动电话用户数与上一年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的交互项 | 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153 | 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 | 数字经济驱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
154 | 1984年固定电话和邮局数量、乘以互联网普及率 | 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155 | 数字经济的工具变量:每万人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
156 | 1995年城市固定电话用户数 | 数字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
157 | 区域电话数差异和区域平均坡度差异 |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抑制了经济周期协同性吗? |
158 | 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
159 | 1990年城市层面每百万人邮局数量与滞后一期全国层面互联网普及率的交乘项 | 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基于消费扩容和效率提升视角 |
160 | 1984年各城市每百万人邮局数量与上一年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交乘项 |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低碳转型—基于双重目标约束视角 |
161 | 邮局密度和各城市与杭州市的距离 | 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影响机理与经验证据 |
162 | 不同城市在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来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
163 | 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工作转换视角下数字经济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
164 | 2001年各省份人均邮电业务量与全国互联网投资额滞后一期乘积项 | 数字经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与机制 |
165 | 每万人拥有电话机数量 |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166 | 数字经济的滞后一期 | 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绩效的驱动效应—机制识别与空间效应检验 |
167 | 省1984年邮电历史数据、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视角下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机理与效应研究 |
168 | 1985年的邮电历史数据、与当年国内互联网普及率构造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
169 | 1984年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数 |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170 | DIGECO2 | 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中介效应与经验证据 |
171 | 历史上各省份电话机数量与同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叉项 |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及其效应 |
172 | 样本企业所在地1984年的邮电局数量与前1年的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乘项 | 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基于创新需求的视角 |
173 | 没有提到具体的工具变量 | 数字经济、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 |
174 | 每万人电话数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乘积 | 数字经济如何驱动制造业升级 |
175 | 上一年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与1984年各城市每万人固定电话机数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 |
176 | 1984年各省份邮电局数量和邮电业务总量 | 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177 | 1990年各省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共同富裕: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
178 | 1984年地区层面每万人电话机数量 | 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乡村振兴? |
179 | 各城市在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就业的影响 |
180 | 每万人电话机数与前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交乘项 |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
181 | 历史上固定电话普及率、“宽带中国”政策 | 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
182 | 1984年各地区电话机拥有量 上一年全国互联网投资额 |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提高了中国绿色经济效率? |
183 | 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关键词的词频占比 | 数字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创新—基于适宜性供给的视角 |
184 | 人均固定电话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的出口质量效应研究 |
185 | 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与所在省份层面的平均上网比例 | 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 |
186 | 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水平对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
187 | 各省份在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区域高校知识转移与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 |
188 | 各城市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与1984年各城市每万人电话机数量构造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 |
189 | 1990年各省邮电局(所)数量作为数字经济的工具变量 |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190 | 城市人均固定电话用户数 |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影响FDI区位选择吗? |
191 | 中国各省网络普及率、城市所在省份互联网普及率 | 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 |
192 | 邮政局数和固定电话用户数 | 我国服务业进口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 |
193 | 各城市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发展能提高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吗 |
194 | 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与各省份每万人邮筒数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下的“服务业成本病”:中国的演绎逻辑 |
195 | 每万人电话机数量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用户数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区域创新效率与地区创业活力 |
196 | 世界主要经济体1984年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制度质量与全球价值链上游度 |
197 | 地形起伏度 | 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
198 | 政府支持、数字经济的滞后一期 | 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28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
199 | 其他省市区相同年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平方 | 数字经济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效应及路径 |
200 | 1984年各省份市内电话用户数 | 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突破性创新还是渐进性创新? |
201 | 1984年各省份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一年全国互联网投资额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识别与异质性研究 |
202 | 人均邮电业务、固定电话普及率 | 数字经济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提升效应还是抑制效果? |
203 | 1984年中国地级市邮电数据 | 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 |
204 | 邮局数量 | 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异质性检验 |
205 | 固定电话数量、邮电局数量 | 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合作创新绩效 |
206 | 地级市历史上的邮局数量 | 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基于融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 |
207 | 数字经济的滞后一期 | 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
208 | 各省份1984年的邮电历史、与1984年我国各省固定电话数量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是否存在挤压效应? |
209 | 电话数量的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渗透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跨国经验研究 |
210 | 人均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的自然对数 |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
211 | 各省份1984年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创新环境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
212 |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 数字经济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
213 | 1986年城市层面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和每百万人邮局数量 |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214 | 沿海港口距离、地形起伏度与数字经济企业存量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人口红利下降与中低技能劳动者权益 |
215 | 各城市在1984年的邮电历史数据 | 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
三、样例数据
序号 | 工具变量 | 参考文献 | 文献类型 | 作者 | 所属单位 | 文献来源 | 关键词 | 摘要 | 发表时间 | 第一责任人 | 基金 | 年 | 期 | 网址 | DOI号 | 更新时间 |
1 | 1984年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缓解区域塌陷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本地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分析 | 期刊 | 王家庭; 沈岩 |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城市问题 | 数字经济;;区域塌陷;;本地效应;;空间效应 | 数字经济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缓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产生的区域塌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选取2011—2019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识别数字经济对区域塌陷的具体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缓解了区域塌陷,在更换变量、替换样本、工具变量法下结论均稳健成立。在“本地效应”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入、提高创新能力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条路径缓解区域塌陷;在“空间效应”方面,数字经济能够打破地理空间的约束产生显著正向空间溢出,并能突破行政边界的约束产生“跨界效应”来缓解区域塌陷。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 2023-12-27 | 王家庭;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BJL057)——“我国区域塌陷的多维测度、形成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 | 2023 | 12 | 数字经济缓解区域塌陷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本地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分析 - 中国知网 | 10.13239/j.bjsshkxy.cswt.231208 | 2024-01-09 |
2 | 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 | 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 期刊 | 岳宇君; 马艺璇 |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 | 中国环境管理 | 数字经济;;环境质量;;传导机制;;政府竞争;;制度环境 |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在2014—2019年显著,在中部和西部省份显著,在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省份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及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竞争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高质量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环境质量改善作用、匡正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及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改善环境质量。 | 2023-12-25 | 岳宇君;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智化转型、成本黏性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22YJA790082) | 2023 | 6 | 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 中国知网 | 10.16868/j.cnki.1674-6252.2023.06.094 | 2024-01-09 |
3 | 1999年城市固定电话使用密度与汇率的乘积 | 数字经济开放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ICT的进出口数据 | 期刊 | 李光勤; 金玉萍 |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 科研管理 | 数字经济开放;;环境效应;;技术创新;;产业结构 | 在绿色经济时代,推动对数字经济开放的研究是减少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139个城市的ICT贸易数据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东部、经济发达和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的数字经济开放和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增大,数字经济开放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数字经济开放和产业结构的协调作用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但是当产业结构超过合理值时,数字经济开放和环境污染之间出现形状翻转,呈现正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开放会显著恶化环境。本文的研究对实现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优化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研究。 | 2023-12-19 | 李光勤; |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双碳’战略下数字化赋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实现路径与安徽对策”(2022AH050593,2022.12—2024.12);; 2022年安徽省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通向碳减排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研究”(2022XSCX085,2022.12—2024.12) | 2023 | 12 | 数字经济开放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ICT的进出口数据 - 中国知网 | 10.19571/j.cnki.1000-2995.2023.12.004 | 2024-01-09 |
4 | 1984年百人固定电话数与上年全国互联网用户的交互项 |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促进社会代际流动? | 期刊 | 魏下海; 李胡建 | 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数字经济;;代际收入流动;;共同富裕;;人力资本积累;;创业活跃度;;经济结构 | 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 是当前广受关注的焦点话题. 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度量, 社会代际流动能否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得以改善, 却鲜有文献述及.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上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 研究发现: (1) 平均而言, 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代际收入自相关性, 反映了代际流动性得以改善, 经由各种稳健性检验, 结论依然成立. (2) 机制在于,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家庭子代人力资本积累、激发城市创业活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三条渠道来改善代际流动性. (3) 在农村和内陆地区, 数字经济发展的代际流动效果更佳. 本文研究为数字变革下如何畅通社会流动性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的政策洞见. | 2023-12-13 | 魏下海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AJY010) |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促进社会代际流动? - 中国知网 | 2024-01-09 | |||
5 | 固定电话数量、邮局个数 |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发展质量: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 期刊 | 胡钰苓; 刘成杰; 谭君印; 李虹桥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重庆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重庆市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 统计与决策 | 数字经济;;城市发展质量;;韧性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城市异质性 |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机制检验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城市发展质量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且会受到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能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互联网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数字经济的影响效应在地区规模和城市特征上具有显著异质性,且基础设施薄弱的城市也能通过数字经济建设来提升城市质量。因此,为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的多重效应,应强化顶层设计,在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金融三个方面培育壮大城市发展质量的新动能;以“新基建”为契机,促进“数实共生”和区域协同发展。 | 2023-12-12 | 胡钰苓;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53);; 甘肃省教育厅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2022CXZX-021) | 2023 | 23 | 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发展质量: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 中国知网 | 10.13546/j.cnki.tjyjc.2023.23.017 | 2024-01-09 |
6 | 各省份在1987年邮政营业网点数 |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需求端视角 | 期刊 | 刘国武; 李君华 |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 当代经济科学 | 数字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人均收入;;市场化程度;;城镇化 | 结合当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框架,分析市场需求效应、城镇化效应等需求端的作用。以中国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并检验需求端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产业间、产业内的结构转型升级,选取1987年各省份邮政营业网点数的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基本结论不变;(2)数字经济发展在需求端主要通过人均收入效应、市场化程度效应和城镇化效应三种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间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异质性。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的投资力度,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 2023-12-11 | 刘国武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要素非平衡扩张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驱动机制和制约条件研究”(20AJL015) |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需求端视角 - 中国知网 | 2024-01-09 | |||
7 | 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 期刊 | 王文青; 乔立娟; 王建忠 |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统计与决策 | 数字经济;;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逻辑;;分维度指数;;区域异质性 |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从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和生活富裕化五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在作用机制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和生活富裕化来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且对五个维度的促进作用有异质性,其中数字经济对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程度最为强劲,对文化现代化、生活富裕化、治理有效化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对生态优良化的影响程度最弱。(3)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小。 | 2023-12-08 | 王文青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BGL156) | 2023 | 24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 中国知网 | 10.13546/j.cnki.tjyjc.2023.24.009 | 2024-01-09 |
四、下载链接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
已为社区贡献2条内容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