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ASIC设计流程

一、确定项目需求

二、前端流程

三、后端流程

II、IC设计流程相关名词梳理(含各流程EDA工具梳理)

III、IC设计流程整理(图片)


I、ASIC设计流程

一、确定项目需求

1. 确定芯片的具体指标:

  • 物理实现

        制作工艺(代工厂及工艺尺寸);

        裸片面积(DIE大小,DIE由功耗、成本、数字/模拟面积共同影响);

        封装(封装越大,散热越好,成本越高)。

  • 性能指标:

        速度(时钟频率);

        功耗。

  • 功能指标:

        功能描述

        接口定义

2. 系统级设计:

        用系统建模语言(高级语言 如matlab,c等)对各个模块描述,为了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二、前端流程

1. RTL 寄存器传输级设计

        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erilog对电路以寄存器之间的传输为基础进行描述;

2. 功能验证(动态验证):

        对设计的功能进行仿真验证,需要激励驱动,是动态仿真。仿真验证工具Mentor公司的 Modelsim, Synopsys的VCS,还有Cadence的NC-Verilog均可以对RTL级的代码进行设计验证,该部分称为前仿真,接下来逻辑部分综合之后再一次进行的仿真可称为后仿真。

3. 逻辑综合(Design Compile):

        需要指定特定的综合库,添加约束文件;逻辑综合得到门级网表(Netlist)。

4. 形式验证(静态验证):

        功能上进行验证,综合后的网表进行验证。常用的就是等价性检查方法,以功能验证后的HDL设计为参考,对比综合后的网表功能,他们是否在功能上存在等价性。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在逻辑综合过程中没有改变原先HDL描述的电路功能。做等价性检查用到Synopsys的Formality工具。

5. STA静态时序分析:

        在时序上进行分析,用到Synopsys的PT(Prime Time)工具,一般用在后端设计中,由版图生成网表进行STA更准确一些;

        STA满足时序约束,得到最终的Netlist

6. DFTdesign for test)可测性设计:

        为了在芯片生产之后,测试芯片的良率,看制作有无缺陷,一般是在电路中插入扫描连(scan chain)

        DFT是在得到Netlist之后,布局布线(Place and Route)之前进行设计

三、后端流程

1. 布局布线(Place and Route):

        包括时钟树插入(布局时钟线),布局布线用到Synopsys的IC Compiler(ICC)工具。

        在布线(普通信号线)之前先布局时钟线,即时钟树综合CTS(Clock Tree Synthesis),用到Synopsys的Physical Compiler工具。

2. 寄生参数提取(Extrat RC):

        提取延迟信息

3. 静态时序分析(STA):

        加入了布局布线延迟,更真实的时序分析

4. 版图物理验证:

        DRC(设计规则检查)、LVS(版图一致性检查)

        工具:Mentor:Calibre

                   Synopsys:Hercules

                   Cadence:Diva/dracula

5. 生成GDSII文件,Tap_off 流片

(注:整个IC设计流程都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每一步如果不能满足要求,都要重复之前的过程,直至满足要求为止,才能进行下一步。)

II、IC设计流程相关名词梳理(含各流程EDA工具梳理)


数字IC设计流程相关名词梳理及各流程EDA工具总结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294124/article/details/123534569

III、IC设计流程整理(图片):

Logo

开放原子开发者工作坊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开源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开发者们相互交流开发经验、分享开发心得、获取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坊有多种形式的开发者活动,如meetup、训练营等,主打技术交流,干货满满,真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共同参与!

更多推荐